游戏百科

电诈的虚拟号在电信实名制下为何仍然存活?这四个因素最关键 电诈的虚拟号在电信

电诈的虚拟号在电信实名制下为何仍然存活?这四个因素最关键 电诈的虚拟号在电信实名制下为何仍然存活?这四个因素最关键 提起电诈虚拟号,估计不少人都有过被骚扰的经历——明明手机号早就实名了,可还是会接到“95”开头、“00”开头的陌生来电,要么自称“客服”要退款,要么冒充“公检法”说你涉嫌犯罪,挂了一个又来一个,烦得人头皮发麻。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国家早就推行电信实名制了,办手机号必须刷身份证、人脸识别,怎么这些电诈虚拟号还能这么猖獗?今天就扒一扒背后最关键的四个原因,每一个都藏着监管和治理的难点。 先说第一个绕不开的原因:“实名不实人”的号卡倒卖产业链。表面上看,办卡必须实名,但架不住有人钻空子。一些不法分子专门盯着两类人:一类是对身份信息保护意识弱的老人、学生,或者经济困难想赚快钱的人,用几十到几百块钱收购他们的身份证,去运营商网点批量办卡;另一类是利用“代办”漏洞,伪造人脸识别视频、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卡。这些办出来的“实名卡”,根本不是持卡人自己用,而是被层层转卖给电诈团伙,变成了用来实施诈骗的“虚拟号载体”。去年有媒体曝光,某地区一个“贩卡团伙”半年就倒卖了上万张实名手机卡,这些卡最终都流入了电诈窝点,而办卡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用来犯罪。这种“实名”只是走了个形式,本质上还是“匿名作案”,实名制的监管作用自然就打了折扣。 再看第二个关键问题:虚拟运营商的监管漏洞。除了三大运营商,市面上还有不少虚拟运营商(简称“虚商”),它们主要经营虚拟号、物联网卡等业务。按理说,虚商的入网审核标准和三大运营商一样严格,但有些虚商为了抢占市场、冲业绩,对合作的代理商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个别虚商和不法分子勾结,简化审核流程——不用人脸识别,只要提供身份证照片就能办卡;不用核实办卡人真实用途,给钱就开户。去年工信部就通报过几家虚商,因为违规给电诈团伙提供虚拟号,被暂停业务整顿,但还是有部分虚商抱着“侥幸心理”,把监管规定当摆设,这就给虚拟号留了“后门”。更气人的是,有些虚商的号卡注销流程混乱,即使被举报涉诈,也不能及时关停,导致一张卡能被反复用来诈骗。 第三个因素更棘手:技术升级让虚拟号“真假难辨”。现在的电诈分子早就不是“土法炼钢”了,他们靠技术手段就能绕过实名制核查。比如用“改号软件”,把虚拟号伪装成银行、政务部门、快递公司的官方号码,手机上显示的是“95533”(工商银行客服)、“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害者根本想不到这是伪造的;还有的用VOIP网络电话,把境外的虚拟号转换成国内号码,通过网络传输,运营商很难实时监测到这些号码的真实来源。之前有个受害者说,他接到一个显示“本地公安局”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他的身份证号,他以为是真的,结果被骗走了5万块,后来才知道,这个“公安局号码”就是用改号技术伪造的虚拟号。技术的迭代速度,有时候比监管手段更新还快,这就给虚拟号留下了存活空间。 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跨境打击的难度太大。很多电诈窝点都设在境外,比如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偏远地区,虚拟号的服务器也架在境外,这些号码通过跨境网络接入国内,实施诈骗后,数据很快就被销毁。国内警方要打击这类虚拟号,得先跨境取证,和当地警方合作,还要协调通信部门追踪服务器位置,整个流程耗时又复杂。虽然这些年我国和多个国家开展了联合打击行动,比如中缅联合捣毁过不少电诈窝点,但境外电诈产业链盘根错节,有些当地势力还会庇护不法分子,导致虚拟号的源头很难彻底切断。不法分子知道跨境打击难,就更肆无忌惮地用境外虚拟号对国内用户实施诈骗。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办法彻底堵住这些漏洞吗?其实这些年监管部门也一直在发力——工信部每年都会开展“断卡行动”,严查号卡倒卖;对虚拟运营商实行“黑名单”制度,违规就吊销资质;警方也在加大对改号软件、跨境电诈的打击力度。但电诈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治理虚拟号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对普通用户来说,能做的就是多留个心眼:凡是陌生来电,不管显示什么号码,只要提到“转账”“验证码”“涉嫌犯罪”,直接挂掉;别轻易把身份证借给别人,更别为了小钱卖自己的手机号;遇到可疑号码,直接向运营商或警方举报。而要从根本上遏制虚拟号电诈,还需要运营商、监管部门、警方甚至国际社会形成合力,一边堵漏洞,一边打源头,才能让这些“诈骗工具”彻底失去生存土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