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2日,美国财长贝森特接受采访时确认,中美新一轮经贸会谈将在这个周末,也就是25日和26日进行,地点就定在马来西亚。贝森特本人,以及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都已经启程飞赴马来西亚吉隆坡。 最近在美国有一些传言流传出来,那就是在这一次在马来西亚的谈判中,美国会使出一招损招,那就是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涵盖产品从笔记本电脑到喷气发动机。 中美经贸的谈判桌刚在吉隆坡搭好,气氛就透着不一般的张力。美国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 22 日刚确认行程启程出发,那边路透社就爆出猛料。 白宫正琢磨着搞新一轮出口限制,要把所有 “用美国软件制造” 的产品都纳入管控,小到消费电子,大到航空器件全不放过。一边赶路赴约,一边亮出新筹码,这场周末的会谈还没开场,博弈的味道就已经很浓了。 这次会谈距上一次线下谈判已经隔了半年,期间两边的关税战早打升级了。美国对华关税飙到 145%,中国反制关税也升到 125%,全球供应链成本跟着涨了 15%,WTO 都预警,要是谈不拢,2026 年全球贸易成本可能再涨 7.2%,还得拖累 0.8% 的 GDP 增长。 贝森特和格里尔敢带着新限制计划的风声赴会,显然是算准了筹码,可他们心里也清楚,美国企业早扛不住了。 9 月底 “穿透性规则” 刚出来,甲骨文、亚马逊就组团写信抗议,现在要是再搞软件关联限制,Synopsys、Cadence 这些 EDA 巨头首当其冲,它们 12% 到 16% 的营收都靠中国市场,真丢了这块蛋糕谁也顶不住。 谈判的核心早就不只是关税那点事了,稀土和半导体成了绕不开的硬骨头。10 月 9 日中国刚把五种稀土元素及制造技术加进出口管制清单,连钐、钇这些高性能永磁体必需的原料都涵盖了,审批还得说明终端用途和安全承诺,不设过渡期。 美国立马炸了锅,贝森特和格里尔连着批评这是 “资源武器化”,可他们没提的是,美国自己的芒廷帕斯稀土矿,挖出来的原矿还得运到中国加工,全球 90% 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都在中国手里。 这次会谈美方想逼中国松口,中方却坚持稀土出口自主权,两边很可能在民生领域找平衡,比如中国降冻猪肉关税,美国豁免智能家电关税,先搞点 “早期收获”。 半导体领域的博弈更胶着。美方想死死按住 14nm 以下芯片设备的出口管制,还不想取消 “实体清单”,可中方早就加快了替代步伐,半导体自给率从 5% 涨到 35%,华为昇腾、寒武纪 AI 芯片在国内份额越来越大。 更有意思的是绿色经济和数字贸易这些新战场,美方抛出 “碳排放绩效” 标准,中方就用 “绿色供应链认证” 应对,连 WTO 改革里的 “碳积分互换”“AI 仲裁模块” 这些新规则,都成了两边争夺的焦点。 美方一边谈判一边施压的套路也不是第一次用了。这次启程前放出口管制风声,还悄悄跟 G7 盟友沟通 “联合管制” 草案,想搞多边合围。 可市场已经用脚投了票,10 月 23 日东京、香港、上海的科技股集体调整,华尔街的软件企业股价也跟着震荡,大家都怕政策真落地会搅乱整条产业链。毕竟 2025 年 5 月美方就试过限制 EDA 软件输出,结果不到两个月就被迫解禁,自家企业的损失摆在那。 中方这边倒显得平静,官方只强调稀土管制是 “依法合规维护资源安全”,民用申请不受影响。其实底气早藏在数据里,2025 年前 9 个月中国对东盟、中东出口增速亮眼,新能源产品在第三方市场份额涨到 35%,对美市场依赖早就降下来了。 贝森特和格里尔的航班已经落地吉隆坡,这场会谈能不能打破僵局,关键要看美方是带着诚意来解决问题,还是只想用新筹码继续施压。 信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