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男子拍着桌子质问:咱买机票车票要实名,办电话卡

“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男子拍着桌子质问:咱买机票车票要实名,办电话卡要刷脸,咋电信诈骗的虚拟号就查不到实名? 这话问得多少人心里发堵。咱普通人办张电话卡,得带身份证原件,对着机器刷脸,连笑一下角度不对都得重拍,流程严得能记半天。可骗子手里的虚拟号呢?打过来显示“未知号码”“客服专线”,甚至冒充96110反诈电话,挂了想查源头,要么显示空号,要么追溯到境外服务器,连是谁注册的都查不到,这实名制咋就成了“选择性生效”的规矩? 先得说清,虚拟号跟咱手里的实体电话卡根本不是一回事。它不用插SIM卡,靠网络就能生成,本来是给企业客服、网购隐私保护用的正经工具,却被黑产钻了空子。这些号的来源乱得吓人,公安部去年抓的23名行业内鬼案就揭开了一角——银行、运营商里的人利用职务之便,把用户身份信息打包卖给中间商,骗子拿这些信息就能在虚拟运营商那儿批量注册虚拟号,整个流程比咱去便利店买瓶水还快。 更隐蔽的是物联网卡的滥用。工信部明明规定这卡仅限企业实名,用于智能设备联网,可黑产伪造个企业资质就能买到一大批。陵水警方2023年就抓过专门倒卖物联网卡的嫌疑人,当场扣了20张,这些卡只能收短信、走数据,不用实名绑定个人,成了骗子换绑账号、注册虚拟号的“隐身衣”。虚拟运营商这边更离谱,为了抢用户量,审核环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连身份证照片都不用看就放号,170、171号段曾一度成了诈骗重灾区,平均每12个恶意号码里就有一个是170开头的 。 不是技术查不到,是监管和执行的漏洞太多。郧西县公安局在答复政协提案时说得直白:现行法律对虚拟号的申请、注销环节没细化规定,运营商和平台的责任边界模糊,连违法了罚多少都没明确标准 。骗子违规成本低,自然敢明目张胆搞事。315晚会早就曝光过,有的运营商存在“小号租赁”的灰色地带,收了钱就对违规号码视而不见,甚至能删除投诉记录,内部行话叫“产单子”。等到监管部门发现时,骗子早把号码丢了,换一批新的继续作案。 更头疼的是跨环节的监管壁垒。虚拟号能通过技术手段跳转境外服务器,追查得走国际警务协作,流程复杂到能拖垮办案时效。国内这边,通信、公安、金融等部门的数据没完全打通,骗子用虚拟号骗了钱,手机号的注册信息和资金流向查不到一块,明明是完整的黑产链条,却得各部门分段追查,效率低得惊人。去年湖南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里,骗子用物联网卡注册虚拟号盗微信,从购卡到盗号再到转卖,涉及多个环节,光梳理线索就花了两个多月 。 有人说虚拟号太隐蔽,管起来太难,可真的是没办法吗?未必。工信部3月份刚部署过查处行动,责令基础运营商关停涉事线路,清理违法外呼软件,说明技术上能实现管控。关键是责任没压实——虚拟运营商不能只想着赚钱,把审核义务甩一边;基础运营商得管好自己的网络,不能让违规线路钻空子;监管部门更得加快补法律漏洞,明确谁失职就罚谁,罚到不敢松懈。 看看那些受害者的遭遇,就知道这漏洞有多致命。湖北一位老人接到“社保中心”的虚拟号来电,被骗走养老钱8万多,警方追查时发现号码来自境外虚拟平台,注册信息全是伪造的,案子至今没破。这样的例子不是个例,黑产已经形成“虚拟号注册-AI话术生成-资金洗钱”的完整链条,单一环节的监管根本斩不断根 。 难道真要让普通人天天靠自己警惕,而骗子靠着虚拟号逍遥法外?显然不行。实名制推行十几年,初衷是保护老百姓,不是只把普通人管得严严实实,却给骗子留足后门。现在警方在抓内鬼、工信部在查违规、立法部门在补漏洞,这些动作都对,但得更快更狠——要让虚拟号像实体卡一样,每一个都能追到真实使用者;要让运营商把好第一关,漏一个违规号就重罚;要让跨部门协作像拧麻花一样紧,别再各管一摊。 说到底,不是虚拟号管不了,是没下决心把监管的网织密。咱普通人愿意配合实名,是相信这能护我们安全,可如果只卡着老实人,却放着骗子的虚拟号横行,这份信任迟早会被消耗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