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1997 年,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1997 年,75 岁的杨振宁从清华校长手里接过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聘书。 他当时说了句话,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就是把这个研究中心办起来。 这份承诺里,藏着真金白银的付出。 清华给这位诺奖得主开出的年薪是 100 万元人民币,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但杨振宁对这份百万年薪分文未取,全部投入到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中。 这一捐就没停过。2003 年,81 岁的他回国定居清华园,往后十几年里依旧不领这份薪水。 不光是工资,他还主动把美国的一栋房产也捐给了学校,连带着部分积蓄,全都变成了科研经费。 有人算过一笔账,单是薪资部分,按十几年的捐献时长算,总额就超过 1500 万元。 这笔钱在当时的科研环境里,能撬动的资源远比数字本身更惊人。 聊到这,更让人佩服的是诺贝尔奖金相关的捐献。 1957 年,35 岁的杨振宁拿诺奖时,奖金数额虽没公开详细拆分,但从当年的汇率和诺奖惯例推算,他分到的部分绝非小数目。 可他没把这笔钱留作私用,反而在后来一次次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研。 1997 年,他带头捐出 100 万美元现金,紧接着又在香港和美国奔波募集资金,最后筹到了超过 1500 万美元。 这些钱没花在任何虚头巴脑的地方。他用这些资金引进了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把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请到清华,还邀请张首晟、文小刚等一批顶尖学者来工作。 清华前校长后来回忆,正是杨振宁推荐姚期智这件事,为清华打开了引进高端人才的大门,后续的人才梯队建设都受了这件事的影响。 更难得的是,他的捐献从来不是一次性的 “作秀”。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他就成立了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顶梁柱。 1983 年在香港创立的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到 2007 年结束时,光现金就捐了 1100 多万人民币,还有 36 万港币和 4000 平方米的研究大楼,连楼里的设备都一并送了出去。 我一直觉得,评判一笔捐献伟大与否,不能只看数字。 杨振宁捐的不是 “闲钱”,是他作为顶尖学者的合法收入,是能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安逸的资本。 2019 年,他拿 “求是终身成就奖” 时,还有 300 万奖金,这笔钱最终也没留在自己手里。 对比当下,有些人拿着远不如他的薪水还在抱怨,可杨振宁手握百万年薪却分文不取,把美国房产换成科研经费,用诺奖带来的资源撬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他曾说,自己最重要的贡献是帮中国人改变了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这份底气,不光来自科研成就,更来自他把一切奉献给祖国的决绝。 清华图书馆里藏着他捐赠的 2000 多件资料,从手稿到书信样样俱全。他说希望后人知道 “杨振宁” 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 现在再看,这些资料旁边,那些用他捐献的钱培养出的学者、做出的成果,才是对 “伟大” 最好的注解。 那些数字背后,是一位百岁老人画了一辈子的圆 —— 从清华园出发,最终把一切还给了清华,还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