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

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 1981年底的河南嵩县。那时候的阎连科,可跟这些“大家”名号一点边都沾不上。他是个啥身份?一个提干失败、刚刚退伍的农村青年。 人生最戏剧性的一幕,往往发生在你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时刻。 那天,阎连科正跟家里人一道,在田里撒麦种。北方的冬天,地里冷得很,可他心里估计更冷。三年前,他从这片土地走出去参军,一门心思想“穿上四个兜的军装”,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结果呢?三年服役期满,梦想破灭,揣着150块钱的退伍费,他又回到了这片土地,干起了老本行。 就在他弯着腰撒麦子的时候,田埂上来了几个穿军装的人。为首的那个,穿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四个兜”。干部在田里头找到了他,递过来一张纸:“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 一个刚被“淘汰”的人,正干着农活,却被他刚刚离开的组织给“召回”了。 这到底是咋回事? 这事儿,咱得从他入伍说起。1978年,20岁的阎连科应征入伍,到了20军59师。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很明确:提干。可他军事训练不行,新兵连班长笑话他是个“书呆子”。 但那个年代的部队,“书呆子”是稀缺资源。 高中学历,在当时的士兵里凤毛麟角。阎连科一入伍就被抓去办黑板报。他文笔好,很快被爱好文学的指导员看中了。 指导员听说他入伍前写过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就要来看。结果,那本“巨著”早被阎连科的母亲当引火柴给烧了,就剩几页。指导员看了那几页,说了句改变他命运的话:“基础很好,继续做你的文学梦。” 机会很快来了。阎连科眼睛好,在师里射击比赛拿了第三,立了个三等功。教导员问他想“从文”还是“从武”,他毫不犹豫:“从文。” 从武汉军区办的文学培训班回来后,他被调到营部当通讯兵,开始拼了命地写稿。为啥这么拼?因为当时部队有规定:“省级以上报刊发表5篇以上者,三等功一次。” 阎连科在服役第三年,硬是完成了这个“KPI”,拿到了第二个三等功。 一个射击三等功,一个写作三等功。按老规矩,两个三等功在手,提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可阎连科点儿背。 他撞上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那时候,对越自卫反击战刚打完不久,前线“火线提拔”了一大批军官,导致干部数量严重超编。 为了控制军官人数,上面下了一份文件,核心思想就一条:没有接受过军校正规培训的士兵,一律不能提干。 阎连科傻眼了。他那两个三等功,瞬间在“红头文件”面前失效了。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攒够了首付,结果限购政策下来,你没购房资格了。 没辙,梦想破灭。他只能办了退伍证,领了150块钱,回了老家嵩县。 这就是为啥他会在1981年底出现在老家的麦地里。他已经认命了,准备当一辈子农民了。 可命运这东西,最爱玩“柳暗花明”。 当那个“四个兜”的干部把“召回通知”递给他时,阎连科整个人是懵的。他后来才知道,他前脚刚走,59师要成立文艺宣传队,啥都齐了,就差一个能写的“笔杆子”。 师里想来想去,想到了刚退伍的阎连科。那个把他挡在门外的“系统”,现在又反过来求他这个“笔杆子”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你的才华,就是你最大的底气。 阎连科抓住了这个机会。回到部队,他被“借调”进了文艺宣传队。他日以继夜地创作,最终在“全军文艺汇演”中拿了个第一名。 这下,谁还敢说他没资格?师里直接给他“破格提干”。 1981年底的那场召回,成了阎连科人生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没有那个干部在田里找到他,世界可能会少一个叫阎连科的作家,多一个叫阎连科的优秀农民。 提干后,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去谋求仕途,而是铁了心要在文学这条道上走下去。他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继续深造。 后面的故事,很多人就熟悉了。他成了军队里的专业作家,但他的笔,却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深入地扎向他熟悉的土地和人性。 直到2003年,他的《受活》拿了老舍文学奖。2004年,他做出了又一个重大决定:脱下穿了26年的军装,彻底退伍。 那一年,他46岁。当年那个拼了命想“穿上四个兜”的农村青年,最终选择主动脱下了它。 他用26年时间,完成了对“四个兜”的追求与超越。 从嵩县的麦地,到北京的文坛,再到世界的舞台,阎连科这一路走得,比他笔下任何一部小说都更像小说。 回看1981年那个在田里播种的冬天,那个突如其来的“召回通知”,更像是一份来自命运的“剧本修改意见”。 命运告诉他:你的路走错了,但你的才华没错。回来,换条路,继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