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马斯杀了两年还没杀完,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在阿富汗,有一个村庄在举办婚礼,很多人到场,其中有3个人是基地组织成员,美军知道后,发送了一枚导弹,于是一个导弹下去,美国成功消灭了3个基地组织人员,同时也让基地组织获得了几十个新鲜血液这事儿放哈马斯身上也差不多…… 以军在加沙打了快两年,天天说消灭了多少武装人员,可越打感觉哈马斯越有后劲。关键问题就出在打击方式上,跟没头的苍蝇似的乱撞,根本没算过这笔“人心账”。 以色列两家媒体跟英国《卫报》拿到过军方的机密数据,从2023年10月到2025年5月,以军确认打死的哈马斯成员也就7330人,算上可能死亡的也才8900人。 可加沙卫生部门的数摆在那儿,同期死了超过5.3万人。三家媒体一算账,加沙死的人里居然有83%是平民,这比例比叙利亚、苏丹冲突里的还高。 就说2025年10月那回,以军说一辆车越过“黄线”,直接一发导弹过去,结果把一个家庭9口人全炸死了。这种事儿不是个例,还有载着流离失所者的汽车被袭击,死伤一堆。 你想想这些死者的亲人,他们看着家人没了,能不恨吗?本来可能就是普通老百姓,这下眼里全是火气,转头就可能投身哈马斯。以军每炸一次平民,简直就是在给哈马斯送“兵源”,消灭三个真成员,能冒出几十个想报仇的新人,这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而且哈马斯不是光靠仇恨拉人的松散组织,它在加沙扎根二十年,早把自己和老百姓的日子绑在了一起。当地人看病、孩子上学,好多时候都得靠他们办的福利机构兜底,遇到困难了也能找他们帮忙。 反观有些当权者的腐败,更显得哈马斯的清廉形象扎眼。加沙人心里有杆秤,谁真帮他们过日子,他们就认谁。 巴勒斯坦政策调查研究中心的民调里写得明白,冲突爆发后,哈马斯在约旦河西岸的支持率从12%飙到了44%,连加沙都有52%的人对他们的表现满意。 72%的巴勒斯坦人都觉得哈马斯10月7日的行动是对的,这种民意基础摆在这儿,想彻底消灭它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挠头的是哈马斯的架子搭得特别抗造。它的据点和部门分得特散,还搞了自动补缺的规矩。就算领头的遇袭了,底下的人马上能接上,整个组织的运作压根不受影响。 2024年哈尼亚遇刺那会儿,好多人以为哈马斯要乱套,结果人家转头就派代表团去埃及谈判,该打还打该谈还谈,一点没耽误。这种分散式的结构,跟野草似的,你除了地面的茎,地下的根盘根错节,怎么除都除不干净。 外界看着以军天天炸,可哈马斯总能拿到补给,也能持续动员。加沙的人道主义形势那么差,欧盟前前后后给了4.5亿欧元援助,还有3800多吨物资通过“空中走廊”送进去。 这些援助本意是救老百姓,可在混乱的局势里,好多资源间接帮哈马斯稳住了民心。老百姓不至于饿死冻死,对哈马斯的支持就不会倒,新人自然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 以色列自己也陷入了矛盾。极右翼部长一会儿喊着要彻底消灭哈马斯,一会儿又得在谈判桌上松口。特拉维夫的街头,被扣押人员家属天天游行要停火,政府一边要强硬打击,一边又得顾及国内民意。这种“边打边谈”的拉扯,给了哈马斯喘息的机会,刚被打下去一点,转眼又能缓过来。 最核心的还是那股子积怨。巴勒斯坦人对美国和西方的失望早就攒够了,87%的人觉得这些国家根本无视国际法。哈马斯在他们眼里,成了敢跟以色列叫板的硬骨头。 约旦河西岸82%的人都认可哈马斯的行动,就算在加沙,也有38%的人支持他们继续管治。当一个组织成了民众情绪的出口,就算军事上被重创,精神上也能一直存续。 所以不是哈马斯有多难打,是以军的打法一直在给对手“输血”。炸掉的是建筑,炸不碎的是积怨。哈马斯的根扎在民生里,长在仇恨里,靠着分散的架子和民众的支持,自然能撑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