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直播带货引起了很多网友的非议,面对质疑他只是淡淡的回应:我也有团队需要吃饭。 网友的不满,其实从来不是针对“直播带货”这件事本身——谁都要吃饭,公众人物搞点副业赚钱,只要合规合法,本就没什么好苛责的。 真正让人不舒服的,是一种“期待落差”。很多人对高志凯的认知,还停留在他过往的身份标签里,是偏学术、偏公共议题的发声者,是带着“专业感”的存在。 可突然看到他出现在直播间,拿着商品熟练地讲着“家人们冲”,这种形象上的割裂感,难免让原本信任他的人心里打个问号:这还是之前那个专注专业领域的人吗? 他那句“团队需要吃饭”,听着实在,却没戳中大家的顾虑。观众不是不理解“要吃饭”的现实,而是担心“为了吃饭”丢了底线。这些年多少公众人物栽在直播带货上? 不是因为带货本身,是因为带的货要么是三无产品,要么是虚标价格的“智商税”,要么是售后没人管。大家怕的,是自己曾经认可的人,把多年攒下的口碑当“流量密码”,把观众的信任当“变现工具”。 你说团队要吃饭,可观众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愿意点进你的直播间,本质上是带着“这个人推荐的应该靠谱”的期待来的。 要是真想回应质疑,光说“要吃饭”不够。不如亮一亮选品的标准——你选的货经过多少轮质检?有没有跟厂家签好售后保障? 甚至可以跟大家说说,团队做直播前做了多少功课,避开了哪些坑。这些实在的细节,比一句“要吃饭”更能让人安心。 毕竟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是看个脸就下单的阶段了,他们认的是“靠谱”二字,不管你之前是什么身份,只要带货时守住这份靠谱,非议自然会少。 说到底,公众人物带货的核心,从来不是“能不能赚”,而是“怎么赚”。赚的钱要配得上自己的口碑,赚的过程要对得起观众的信任,这才是能长久走下去的道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