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专家戴旭,抛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中美真有一天刀兵相见,中国完全可以主动“壮士断腕”,腾挪东部经济,把重心往西部一转,以此换取美国在亚太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布局崩盘。 美军这些年在亚太的操作,乍一看确实够唬人,跟撒胡椒面似的把兵力铺得满哪儿都是。 就说驻日美军吧,光冲绳那一块就囤了快 3 万人,嘉手纳空军基地更是常年停着 F-15C/D、RC-135 这些侦察机,每天跟打卡似的往咱们东海方向飞,生怕漏了点啥动静。 驻韩美军也没闲着,乌山、群山两个基地加起来有差不多 2.8 万人,还部署了 “萨德” 反导系统,说是防朝鲜,其实眼睛一直盯着中国东北,连咱们东北的民航雷达信号都能扫到。 不光是人多,美军砸的钱也吓人。从 2017 年提出 “印太战略” 到现在,光专项军费就拨了快 800 亿美元。 一会儿给菲律宾修基地,去年刚把巴拉望岛的巴拉望空军基地翻新完,能停 P-8A 反潜机。 一会儿帮澳大利亚升级达尔文港,还在那儿部署了海军陆战队轮换部队,人数从 1200 人加到了 2500 人。 连关岛都砸了 200 亿搞 “强化防御”,又是建地下弹药库,又是部署 “堤丰” 导弹系统,明摆着就是想把关岛变成针对中国的 “导弹堡垒”。 可这些看着密不透风的布局,其实满是窟窿。戴旭说的 “西部顶上来”,不是拍脑袋瞎想,咱们早有铺垫。 这些年西部的工业底子早不是当年那样了,重庆的汽车产能占全国 10%,去年光新能源汽车就造了 130 万辆。 西安的半导体产业园能稳定生产 28 纳米芯片,中芯国际在那儿的工厂还在扩产。 成都的航空工业更不用说,能修歼 - 10、歼 - 20,还有专门的无人机生产线,翼龙 - 2 无人机就是从这儿飞出去的。 连乌鲁木齐都有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把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拉到欧洲,根本不用走东部的海运。 而美军在亚太的布局,刚好就盯着咱们的东部港口和海上航线,想卡咱们的物流脖子。 真要到了需要腾挪的时候,东部的汽车厂、电子厂往西部迁也不是难事。 反观美军,他们的布局看着大,其实后勤补给线长得吓人。 关岛到南海有 3000 多公里,F-15 从关岛飞南海得挂着两个超大副油箱,还得靠 KC-135 加油机跟着,要是加油机被打掉,战机连返航都难。 军舰更不用说,第七舰队的母港在日本横须贺,从那到南海得走 5 天,补给船得从美国西海岸出发,漂两个月才能到,中间还得经过多个海峡,要是咱们在关键海峡部署点反舰导弹,他们的补给线就断了。 戴旭说的 “壮士断腕”,其实不是真的放弃东部,而是换个打法。 东部的经济重心往西部转,不是把工厂全搬空,而是把关键产能、物流通道做备份,让美军的 “围堵” 变成一拳打在棉花上。 美军在亚太砸了那么多钱、建了那么多基地,本来就是想掐住咱们的海上航线和东部经济,可咱们一转头把西部的通道、产能做起来,它那些基地、航母就成了摆设 —— 总不能把航母开到陆地上堵中欧班列吧? 说到底,大国之间的较量,不是谁的拳头硬就一定赢,而是看谁的底牌多、谁的后路足。 真到了关键时刻,敢主动腾挪、敢把重心转过去,才是比美军那种 “摆架子” 更狠的招 —— 毕竟纸面上的军事部署再牛,也扛不住对手不按你的剧本出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