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今天(北京时间10月23日)表示:“普京并没有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来到谈判桌前。在阿拉斯加进行了会谈,当特朗普意识到事情没有进展时,他离开了。今晚或明天早上,我们将宣布大幅增加对俄罗斯的制裁——这是针对俄罗斯联邦的最大制裁之一。” 要知道,美俄之间的制裁拉锯战已经持续了不少年,之前也有过几轮力度不小的限制措施,但这次贝森特敢说是“最大之一”,显然是准备拿出更狠的招数。 从以往的套路来看,这类大规模制裁大概率会涉及能源、金融、科技等多个关键领域。毕竟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是经济支柱之一,美方要是在这方面动手,比如限制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国际交易,很可能会直接影响俄罗斯的外汇收入。 金融领域也跑不了,说不定会进一步限制俄罗斯金融机构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比如切断更多银行与SWIFT系统的联系,让俄罗斯企业在跨境支付上遇到更大麻烦。 科技方面更不用多说,美国之前就对俄罗斯的高科技产品进口设了不少门槛,这次说不定会把限制范围扩大,从芯片、软件到精密仪器,只要能卡住俄罗斯产业升级的脖子,美方大概率不会手软。 不过贝森特这话里也藏着点微妙的信号,他特意提到“特朗普意识到事情没有进展时离开了”,这既像是在说明会谈破裂的直接原因,也像是在给外界传递“不是美方不想谈,是俄方不配合”的态度。 毕竟在国际舆论场上,谁先占据“愿意协商”的道德高地,谁就能争取到更多盟友的支持。美方这么说,明显是想把会谈失败的责任推到俄罗斯身上,为后续的制裁行动找个合理的借口。 但明眼人都清楚,美俄之间的分歧远不是“态度诚不诚实”能概括的。从乌克兰问题到地缘政治博弈,从核军控谈判到全球能源格局,双方在几乎所有重大议题上都存在深刻矛盾。 之前的多轮会谈之所以没成果,本质上是因为双方的核心利益诉求根本无法调和,而不是单纯的“态度问题”。贝森特把焦点放在普京的态度上,多少有点避重就轻的意思。 再看制裁本身,美方总觉得靠高压制裁能让俄罗斯屈服,但这么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这招的效果越来越有限。 俄罗斯早就开始布局反制措施,比如推动能源交易用本币结算,加强与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合作,逐步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之前美方加征制裁时,俄罗斯虽然面临短期困难,但总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来化解部分压力。 这次美方又要搞“最大制裁之一”,说不定俄罗斯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不会轻易被打垮。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贝森特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放出消息,刚好是在会谈结束没几天,而且特意强调“今晚或明天早上”就宣布,这种急切的姿态反而有点耐人寻味。 是不是美方内部也有压力?毕竟长期对俄制裁不仅会影响俄罗斯,也会反噬美国自身的经济,比如推高美国国内的能源价格,影响美国企业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 要是这次制裁再没达到预期效果,美方可能会面临更多国内舆论的质疑。 另外,国际社会对美俄对抗的态度也很关键。之前美方搞制裁时,不少盟友因为自身利益考虑,并没有完全紧跟美国的步伐,有的甚至还在偷偷与俄罗斯保持合作。 这次美方又要搞“最大制裁之一”,能不能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支持还是个未知数。要是盟友们态度消极,那这轮制裁的实际效果只会大打折扣。 贝森特现在把话说得这么满,万一后续制裁没达到预期,或者俄罗斯的反制让美方吃了亏,那美方的国际信誉只会进一步受损。 毕竟在国际交往中,光靠施压和制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坐下来平等协商才是正道。可美方显然还没明白这个道理,依旧想着靠强硬手段逼对方让步。 接下来就看今晚或明天早上,美方具体会公布哪些制裁措施,俄罗斯又会拿出怎样的反制手段。这场新的博弈,注定会给本就紧张的美俄关系再添一层不确定性,也会对全球经济、能源格局产生不小的影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靠制裁解决分歧的老路走不通,美方要是一直抱着这种思维,恐怕只会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陷入更深的僵局,最后受损的还是双方乃至全球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