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长苏杰生说,印度有两堂课要向中国学习:一,中国利用美国,在过去30年取得快速发展;二,韬光养晦,睦邻友好,使世界安全。 先看苏杰生说的第一堂课,“利用美国实现发展”,这可不是简单的依附,而是在大国博弈中找到精准的合作切口。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抓住美国推动全球化的契机,通过加入 WTO 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贸体系,大量承接来自美国的制造业订单。 当时美国需要低成本的生产基地支撑其消费市场,中国则需要技术、资金和市场渠道,这种需求互补催生了 “中国制造” 的崛起。 最典型的就是电子产业,美国英特尔提供芯片技术,中国企业负责组装生产,再将成品销往全球,仅 2001 到 2010 十年间,中国对美出口额就从 542 亿美元飙升至 3800 亿美元,这种合作模式让中国积累了第一笔关键的发展资本。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合作中始终保持自主,没有陷入被动。美国在 2000 年后多次推动技术合作,中国借此机会引入高铁、核电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随后通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 就像高铁技术,最初从西门子、阿尔斯通等欧美企业引进,不到十年就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复兴号”,如今反而成为向美国出口的技术产品。这种 “借力而不依赖” 的策略,正是苏杰生强调的 “利用” 的核心,既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对抗,又为自身发展争取了空间。 再谈第二堂课 “韬光养晦,睦邻友好”,这背后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长期深耕。中国始终把周边当作 “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提出 “亲诚惠容” 的外交理念,与周边 25 国签署共建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 柬埔寨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老挝的首条铁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这些中国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更构建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第一时间向周边国家提供疫苗援助,仅向东南亚国家就捐赠了超过 3 亿剂疫苗,这种务实的友好行动,让周边国家在大国博弈中更愿意保持中立。 这种睦邻政策带来的安全红利十分显著。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通过与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避免了冲突升级;面对中印边界争端,始终坚持对话协商,没有让局部摩擦影响整体合作大局。 反观印度,近年在周边采取强硬姿态,与巴基斯坦多次爆发边境冲突,还试图拉拢美国制衡周边国家,导致外交成本居高不下,这或许正是苏杰生羡慕中国的原因。 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构建 “命运共同体”,在亚太地区打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2024 年 RCEP 区域内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 30.8%,这种由安全带来的经济收益,是最实实在在的发展支撑。 苏杰生的这番表态,其实也折射出印度的现实困境。印度一直希望复制中国的发展路径,但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要么陷入 “选边站” 的被动,要么因战略互信不足错失合作机会。 在周边外交上,印度的强硬政策导致与邻国矛盾不断,难以形成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中国的实践证明,韬光养晦不是示弱,而是为发展积蓄力量;睦邻友好不是妥协,而是构建安全屏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 “利用” 某一国,而是坚持开放合作的底色。即便近年中美关系紧张,中国仍与美国在气候治理、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保持合作,同时扩大与欧洲、东盟的合作版图。 这种 “多元平衡” 的外交智慧,与 “睦邻友好” 的周边政策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发展的安全网。苏杰生点出的这两堂课,本质上是对中国 “发展与安全并重” 策略的认可,也是对印度自身外交路径的反思。 现在的国际格局下,大国发展越来越需要这种精准的策略平衡。苏杰生的发言或许能推动印度外交思路的调整,但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基于自身国情的长期探索,其中的智慧值得更多国家借鉴。 毕竟,在动荡的世界里,找到合作与自主的平衡点,构建稳定的周边环境,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所以,苏杰生这个时候向印度人喊话,就是要政府重新定向、重振信心,虚心向中国学习,向中国靠拢,以期自己也能做到更多“硬气”。 信源:印度外交部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