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美国陆军正式宣布邀请私募股权集团加入其规模高达1500亿美元的军队改造计划,这标志着美军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重塑其战斗力,相当于直接把五角大楼和华尔街焊在了一起 要知道,以前美军搞装备升级、技术研发,大多是跟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这类传统军工巨头合作。流程上也相对固定,基本是军方提需求,军工企业出方案,最后通过政府采购完成交易。 可这次不一样了,美国陆军直接把橄榄枝抛给了私募股权集团。这些华尔街玩家跟传统军工企业的路数完全不同,他们更看重短期回报,也更擅长在资本市场上运作资源。 美国陆军之所以这么做,背后其实有自己的苦衷。近年来,美军在装备更新和技术迭代上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一方面,像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战场系统这些新兴领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传统军工企业的推进速度跟不上军方的需求。 另一方面,美国国防预算虽然年年涨,但分摊到各军种、各个项目上后,真正能用于创新突破的资金并不充裕。美国陆军心里很清楚,单靠自己那点预算,想完成1500亿美元规模的改造计划,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私募股权集团手里攥着大量资本,而且擅长挖掘那些有潜力的初创科技公司。美国陆军就是想借助这些资本的力量,快速整合民间的创新技术,比如无人机蜂群控制、战场数据加密传输这些,尽快用到军队改造上。 不过,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给钱办事”。私募股权集团加入后,整个合作模式都变了。以前军方采购装备,是一次性买断或者长期维保。现在私募股权集团会先投资那些有军方合作潜力的科技公司,帮它们完善技术、扩大产能。 随后,这些被投资的公司再跟美国陆军谈合作,提供定制化的装备或技术服务。而私募股权集团则通过后续的项目分成、技术授权费或者公司上市,赚取利润。这种模式下,五角大楼和华尔街的利益彻底绑在了一起。 美国陆军心里打着算盘,觉得这样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加快技术落地。可外界的质疑声一点也不少。有人担心,私募股权集团的逐利性会影响军方的决策。毕竟这些资本玩家只关心回报率,如果某个项目短期看不到收益,哪怕对军队战斗力提升很重要,他们也可能撤资或者要求调整方向。 就像之前有家专注于单兵外骨骼研发的初创公司,本来跟美国陆军谈好了初步合作意向,私募股权集团投资后,因为觉得研发周期太长,硬是逼着公司先把技术改造成民用版本,优先开拓物流、医疗领域的市场,导致军方的项目进度直接滞后了半年。 还有更让人担心的,是技术安全问题。私募股权集团投资的公司里,有些可能涉及国际资本,甚至有其他国家的投资背景。这些公司参与美军改造计划,很可能会导致军方的核心技术参数、装备性能指标泄露。 美国国防部之前就出过类似的纰漏,一家为美军提供网络安全服务的公司,背后有中东资本注入,最后被查出偷偷向境外传输美军的网络防御数据。现在私募股权集团深度参与,这种风险只会更大。 而且,这种合作模式还可能引发新的利益输送问题。私募股权集团在华盛顿有不少游说团队,他们很可能会通过游说议员,推动对自己投资公司有利的军方项目立项,哪怕这些项目并不是美国陆军最急需的。 比如有消息称,某私募股权集团近期投资了一家生产新型迷彩服的公司,随后就通过游说,让美国陆军把“新型迷彩服批量采购”纳入了改造计划的优先项目,可实际上美军现有的迷彩服在实战中并没有明显短板,反倒是无人机侦察设备的升级更紧迫。 美国陆军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些风险,所以在邀请私募股权集团加入时,设定了不少条件,比如要求这些集团披露所有投资公司的股权结构,项目合作过程中接受军方的全程监管。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条款很难真正落地。私募股权集团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有的是办法通过复杂的股权嵌套、离岸公司等方式规避监管。美国陆军想要真正管住这些资本,难度不小。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其他军种看着陆军的动作,也开始蠢蠢欲动。美国海军已经私下接触了几家华尔街私募股权公司,探讨在舰艇动力系统升级、海底无人潜航器研发等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美国空军也放出风声,说考虑引入私募资本,加快第六代战斗机配套的人工智能火控系统研发。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华尔街的资本就会渗透到美军的各个角落。 不过,这种“军事-资本”绑定的模式到底能不能成,现在谁也说不准。美国陆军满心期待能靠这个计划实现战斗力的跨越式提升,可华尔街的资本到底是“助推器”还是“绊脚石”,恐怕还得等时间来验证。毕竟,军队的核心目标是保家卫国,而资本的核心目标是赚钱,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不是靠一份合作协议就能轻易化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