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尚达曼称:中国应该依靠欧美的科技力量,而放弃完全自给自足的发展路线! 中国的科技发展确实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得不自主的阶段。不是中国不愿意合作,而是有些合作本身就被人为地中断了。 以芯片为例,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整个链条上都有国外企业的深度参与,而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限制不断升级,动辄切断供应链,逼得中国不得不快速推进本土替代。 这不是战略选择,而是现实倒逼。所以说,尚达曼的这一观点,虽然动机友善,但忽略了中国走向自主的根本原因。 而且,说中国要依靠欧美科技力量,也得看在什么领域、什么程度上。中国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通信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已经开始取得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具备了引领趋势的潜力。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大量科研人员的默默耕耘,更是国家层面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 当下,有人提出让中国“摒弃完全自给自足”之念,这实则源于对中国科技战略的理解谬讹。中国科技战略有其自身逻辑与考量,如此观点是对其误判。不是一味闭门造车,而是因为门外的合作条件已经变了。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科技发展本不应该是封闭的竞争场,而应是开放的共赢生态。 如果世界真的还能回到那个全球化高度协同的时代,中国当然愿意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合作。 但问题恰恰是,现在的国际科技环境,已经不是那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场景了。 欧美主导的科技体系,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是排斥与封锁。那么,中国不自给自足,难道还要继续依赖一个随时可能“断粮”的体系吗? 就连一向倡导自由贸易的新加坡,也在这几年开始加强本国的战略物资储备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这说明哪怕是小国,也在为可能的全球供应中断做准备。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怎可能不对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所以说,尚达曼的建议在逻辑上并没有错,但在现实中并不适用。不是中国不愿意合作,而是合作的门槛、代价和风险,都已经被重新定义。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加快自主可控的步伐,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有备无患”。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国际形势逼出来的战略清醒。] 更何况,中国并没有排斥合作。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中国一直倡导科技共享、成果互利。 比如与东盟国家的数字合作计划、“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科技园区建设,这些都是开放合作的具体体现。只是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而不是被动依赖。 从这个角度看,尚达曼的建议其实也提供了一个反向启示:如果国际社会真心希望中国参与更多科技合作,就该创造一个公平、稳定和可预期的合作环境,而不是动不动就拿科技当“武器”。 一旦规则合理,中国当然更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全球合作之中,而不是独自承担全部研发风险和成本。 总的来看,尚达曼的言论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映射出不同国家对科技战略的不同理解。新加坡强调协作,是基于它的地缘和经济结构;中国推进自主,是对现实挑战的直接回应。 两者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做出不同的选择。而中国的选择,是坚定又清醒的。 素材来源:新加坡总统亲自喊话:中国应该放弃“自给自足”,和西方互相依靠 2025-10-21 21:10:26 手机网易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