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赌徒”已下注,都在等着中美开战!现在全世界除了中美两国,很多国家都盼着中美扣动扳机。老美原本早就想打,2016年陈兵南海那次,就是打算跟我们碰一碰了,但没想到被中国的态度给吓跑了。 有些国家觉得只要中美这两个巨人打起来,他们就能趁机捞点好处。比如欧洲一些老牌强国,可能想着美国要是被牵制了,他们就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发言权。 还有些新兴经济体盘算着,一旦中美贸易开战,他们就能填补市场空白,抢点全球产业链的份额。更有些跟美国不对付的国家,指望着中美冲突能帮他们吸引走美国的压力,让自己喘口气。 但这些人似乎没仔细算过这笔账真要打起来会是什么后果。中美这两个经济体量和军事实力摆在那儿,一旦动手可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全球经济体系可能瞬间崩盘,全球产业链会乱成一锅粥,无数企业得倒闭,大规模失业潮怕是免不了的,世界经济搞不好要倒退几十年。 要是最坏的情况发生,军事冲突升级成核战争,那简直就是全人类的噩梦。所以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实在有点短视。 说到美国想动手这事儿,2016年南海那场对峙确实是个关键节点。当时美军派了航母战斗群到南海,摆出一副要硬闯的架势。 但仔细分析美军的动作,其实更多是在耍花招,而不是真准备开打。他们动用的兵力其实很有限,就是几艘驱逐舰晃悠晃悠,再派战略轰炸机飞一飞。 这和真正要打一场大战的配置差远了——想想当年打伊拉克,美国可是出动了九艘航母。这种“溃疡面”策略是美国惯用的伎俩,就是想用低成本不断骚扰和消耗对手。 但中国在南海的应对让美国意识到这仗没法打。一方面解放军在近海作战有天然优势,光是岸基武器就能覆盖整个海域。 另一方面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和战争动员能力,让美国很清楚在东亚打仗绝对占不到便宜。历史早就证明过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国在亚洲大陆从没讨到过好处。更何况现在中国还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这更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中美双方都明白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所以即便在南海紧张时期,两国也保持着沟通渠道,还达成了“海上意外相遇规则”来避免误判。 这种危机管控机制说明双方都不想真的撕破脸。说到底,大国竞争不一定非得以暴力收场,也可以是和平进行的,这最终是一种政治选择。 问题是现在中美关系确实进入了一个危险期。用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说法,两国陷入了“无管控的战略竞争”状态,就像车间里到处都是裸露的电线,还满地是水,随时可能爆火花。这种环境下,一个小摩擦都可能迅速升级。所以当务之急是给这场竞争装上防护栏,建立共同的战略框架来维持和平。 遗憾的是美国近年来的行为正是在破坏这种稳定性。从单方面挑起贸易战,到强行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几乎每次风波都是美方先挑衅。 所谓的“对等关税”更是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不仅损害全球经贸秩序,最终也反噬美国自身,让美国消费者成了最大输家。这种破坏多边体制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拆解世界和平的制度保障。 中国在这方面展现了更多的战略定力。面对美国的关税攻击,中国采取了“有理、有力、有节”的反制,同时坚持通过世贸组织规则解决问题。 中国没有主动开辟新战线,而是在每个被攻击的领域进行防御性反制。这种克制不是软弱,而是作为核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有的自信。 实际上,中国早就开始布局应对这种长期竞争了。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大科技自主研发,减少对外依赖。 在农业领域,中国推动供应商多元化,与巴西、阿根廷等19个拉美国家建立农业合作机制,大大降低了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在面对美国压力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回头看那些指望中美开战好从中渔利的“赌徒”们,恐怕要失望了。毕竟今天的世界已经紧密相连,中美经济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据分析,虽然中美直接贸易额有所下降,但通过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国的间接贸易联系反而在增强。这种深层次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21世纪的世界绝不能被少数政治狂人劫持。欧洲领导人已经提醒大家不要忘记20世纪30年代的贸易战是如何演变成世界大战的。 这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阻止大国冲突的恶性循环。中美两国更需要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维定式,找到和平共处的新路径。毕竟和平与发展才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径,最终都只会自食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