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这波操作不光没耽误格力的芯片产能计划,反倒还抢出了提前量。 这话得从荷兰新规的门道说起,它盯着的是14纳米以下的光刻、刻蚀设备,这类家伙事儿以前基本被外企垄断。中国企业想搞先进制程,以前还真得看人家脸色,交货周期动不动就半年起步,还得附加一堆条条框框。 格力早就吃过供应链卡脖子的亏,旗下芯片业务布局好几年,对国产设备的进度门儿清。它知道北方华创这几年在刻蚀机领域早破了局,14纳米刻蚀机不光量产能跟上,性能比进口设备还多了点本土化优化,操作界面都更符合国内工程师的习惯。 中电科48所也不是软柿子,他们的薄膜沉积设备尤其是PECVD,早就通过了中芯国际这些头部厂的验证。这次接格力的订单,直接把调试方案都提前准备好了,就等着客户点头。 两家国产厂商刚好能包圆格力需要的所有设备类型,不用拆分订单找第三方,效率直接拉满。北方华创接到需求的当天,生产线就调整了排期,原材料供应商都是本土企业,当天下午就把关键部件送了过来。 中电科48所更狠,直接抽调了二十人的技术团队驻场格力,提前对接车间布局,连设备安装的地脚螺栓位置都先勘测出了图纸。这种“定制化+贴身服务”的模式,进口设备商想都不敢想,他们的工程师来一趟还得办签证、倒时差。 这事儿其实早有苗头,最近两年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跟坐了火箭似的。2023年14纳米以上制程设备国产化率还不到30%,2025年直接冲过50%。中芯国际新上的生产线里,国产设备占比都快赶上进口的了。 格力这二十一点八个亿的订单,不光是给国产设备商送了营收,更给全行业打了针强心剂。以前总有人嘀咕“国产设备不靠谱”,现在看格力的选择,不少企业都开始主动联系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最近这俩厂商的订单排期都到明年下半年了。 反观荷兰那边的设备商,日子可不好过。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ASML去年对华出口占了总营收的35%,现在新规一卡,不少订单直接飞了。有内部消息说ASML的生产线都开始减产了,员工加班都比以前少了。 更有意思的是格力的长远打算,它不光买设备,还跟北方华创签了联合研发协议,要一起攻关7纳米设备的关键技术。这笔钱花得相当值,既解决了眼前的产能问题,还押注了未来的技术突破。 现在格力的芯片车间里,国产设备已经开始进场安装了。技术工人穿着蓝色工装忙前忙后,北方华创的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教学,调试屏幕上的数据跳动得稳稳当当。 按照计划,下个月这些设备就能正式投产,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不说,单台设备的维护成本还比进口货低了三成。 这事儿最打动人的地方,是打破了“进口必优于国产”的固有思维。以前总有人觉得国产设备就是“次等品”,可没人给订单、不给试错机会,技术怎么进步?格力这次敢吃“螃蟹”,证明国产设备不仅能顶用,还能跑得更快、更省成本。 荷兰的新规本想卡脖子,反倒成了国产设备的“催化剂”。现在不光是半导体行业,其他领域的企业也开始反思供应链安全,越来越多的订单流向了本土厂商。北方华创最近刚招了两百多名新员工,中电科48所也在扩建新的生产基地。 说到底,做生意讲究的是靠谱和共赢。荷兰设备商抱着垄断地位漫天要价,还动不动拿政策当筹码,早就让客户寒了心。而国产设备商靠着技术突破和贴心服务,一步步把主动权握在了手里。格力这波操作,既是企业的明智选择,更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卡脖子卡不住创新的脚步,反而会逼出更强大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