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这次能不能谈成?我觉得机会还是比较大的,主要的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就在于美国的态度。因为对我们来说,只要经贸合作的局面尚可维持,不要进一步的破坏或者说全面加剧对抗的态势,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也没人会真指望一两次会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要知道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根本不是靠几轮对话就能抹平的,这点上双方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没必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之前美国这边小动作不断,又是搞技术封锁又是加关税,可最近明显能感觉到风向在变。美国商务部前不久悄悄调整了对华芯片出口的限制清单,把一些之前卡得死的技术品类从禁令里挪了出去,虽然没明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想给会谈铺路。 毕竟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摆在那儿。美联储前阵子刚公布的数据,美国制造业PMI连续六个月低于荣枯线,其中跟中国供应链挂钩的电子、机械行业下滑最明显。底特律的汽车厂商更是急得上火,之前因为对华零部件加税,每辆车的生产成本多了近2000美元,现在库存都堆到仓库门口了,要是再打不开中国市场,下半年就得面临新一轮裁员。 还有美国农民的呼声,之前因为关税丢了中国这个大买家,大豆、玉米堆在粮库里卖不出去,虽然白宫之前承诺过补贴,但钱要么到账慢,要么额度不够,艾奥瓦州的农场主们最近都在联名给国会写信,要求赶紧跟中国谈妥,别再耗着了。 咱们这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合作可以,但得讲对等、讲诚信。之前几次会谈之所以没谈拢,就是因为美国总想着一边要中国买它的农产品、能源,一边又在科技、贸易上卡咱们的脖子,这种又要又要的心态根本没法谈。 不过这次不一样,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之前在公开场合提过,愿意“以建设性的方式”跟中国沟通,甚至暗示可以重新评估之前加征的关税。这种表态虽然没说死,但至少释放了愿意让步的信号,这是之前几次会谈里没出现过的。 而且从全球局势来看,中美两国也确实需要通过会谈来稳住预期。现在欧洲经济还在恢复期,东南亚的供应链又不稳定,要是中美这两个最大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再出问题,全球经济都得跟着受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不久就警告过,要是中美贸易摩擦再升级,明年全球GDP增速可能会再降0.5个百分点,这对谁都没好处。 当然,也不能太乐观。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摆在那儿,比如科技领域的竞争、地缘政治上的分歧,这些都不是一次两次会谈能解决的。这次就算谈成了,大概率也只是在一些具体领域达成共识,比如扩大农产品进口、放宽部分商品关税,想从根本上改变两国的竞争态势,可能性不大。 咱们这边心里也有数,不会因为一次会谈就放松警惕。之前推进的供应链多元化战略还在继续,跟巴西、东盟的贸易合作一直在深化,国产替代的步伐也没停。就像大豆,现在咱们自己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就算美国这边谈不拢,也有其他渠道能补上,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动。 美国那边其实也有顾虑,一方面想通过会谈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又怕被国内的强硬派骂“妥协”。之前特朗普就公开批评过拜登政府,说要是跟中国谈的时候“没拿到好处”,就是“对美国的背叛”,这种国内政治压力也会影响会谈的结果。 不过总的来说,这次会谈的机会比之前几次都大。毕竟双方都有现实的需求,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来救急,咱们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来发展经济,这种共同的利益诉求就是谈成的基础。 当然,就算谈成了,后续的执行也很关键。之前有过几次谈好的协议,美国后来又临时变卦,所以这次就算达成共识,咱们也得留个心眼,把条款写清楚、写具体,避免再出现反复。 说到底,中美之间的合作也好、竞争也罢,最终还是得回到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轨道上。这次会谈能不能成,关键看美国是不是真的愿意放下身段,拿出诚意来。要是还抱着居高临下的心态,那就算谈了也白谈;要是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让步,那达成一些阶段性成果还是有希望的。 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双赢,不是零和博弈。美国要是能想明白这一点,这次会谈就有戏;要是还想着单方面占便宜,那结果恐怕还是跟之前一样。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这次应该会更务实一些,毕竟国内的经济压力实在等不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