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用最大力气把俄罗斯推到中国一边,欧盟将从2026年1月1日起,禁止成员国和俄罗斯签订新的进口天然气协议。 欧盟理事会决定,和俄罗斯现有的短期天然气进口合同,延续到2026年6月17日止,长期合同最迟于2028年终止。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几乎年年“升级打怪”,能源领域更是重灾区。 2022年,欧盟开始从政治层面推动“去俄罗斯化”,天然气作为俄罗斯对欧出口的重头戏,自然成了优先切断的目标。 不过,真正让这项政策生效的决定,是欧盟终于找到了“替代方案”,或者说,至少认为自己找到了。 欧盟这次的强硬姿态,其实背后藏着三层逻辑。第一层,是政治意义上的“去依赖”。欧盟再也不想被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牵着鼻子走,过去十几年,每逢俄罗斯和邻国起冲突,天然气供应就成了欧盟最头疼的问题。 制裁归制裁,北溪管道的气还得照样接着用,这种“边打边买”的局面,让欧盟在国际舆论场上显得相当被动。 新政策等于是一把锁,锁住了成员国在面对俄罗斯能源时的“自由度”,从制度层面彻底断了后路。 第二层,是经济考量。欧盟并非不明白,放弃俄罗斯天然气意味着能源成本短期内将继续高企,甚至可能拖累部分国家的工业竞争力。 但在欧盟看来,这是一笔值得的买卖。因为长期依赖一个“随时可能关阀门”的供应方,哪怕价格再便宜,也迟早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更何况,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重构,中东、北非、美国、挪威等地的天然气资源正在加速进入欧洲市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设也逐步到位。欧盟有底气认为,自己撑得下这阵子。 第三层,才是对外战略的延伸。欧盟不再只是经济体,它开始越来越多地扮演“地缘战略参与者”的角色。这种身份转变意味着,它需要在国际事务中明确表态、选边站队。 俄罗斯于乌克兰问题上的举措,令欧盟难以维持中立立场。在此情形下,能源领域的“脱钩”之举,已然成为其战略姿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框架之下,天然气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变成了政治意志的延伸工具。 然而,欧盟这一连串的动作,对俄罗斯的影响却未必如其想象中那般致命。俄罗斯不是没有反应的能力。近年来,俄罗斯能源战略已经发生明显调整,东移成为主线。 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在这几年里迅速升温,管道建设、项目投资、长期采购协议,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某种程度上,欧盟的“断供”,反而更坚定了俄罗斯转向亚洲市场的决心。 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仍在增长,尤其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俄罗斯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欧盟这一禁令出台后,俄罗斯将更加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也可在谈判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俄罗斯并不是单纯地把能源卖到中国这么简单。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已经从单一的买卖关系,发展成更深层次的战略协同。 天然气管道不仅是资源通道,更是政治与经济的合作象征。欧盟的政策变化,等于是在国际博弈中,把俄罗斯更明确地推向了东方。 当然,欧盟的这一步棋,也并非毫无代价。对于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中东欧国家来说,这项政策无疑是一次“强行断奶”。 虽然欧盟承诺会提供“替代资源”和“财政支持”,但现实中的能源结构调整不是靠拨款就能一蹴而就的。 一些国家的民众已经开始对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表达不满,政治压力正在向各国政府传导。 欧盟的决定,是一次带着赌注的博弈,一头连着自身的战略独立,另一头却可能加速全球力量的重新组合。 素材来源:欧盟同意逐步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 2025-10-20 21:01·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