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自己最大的成就,不是拿诺奖,而是帮中国人克服了不如人的心理!今天,103岁的杨振宁先生走了。” 这位跨越百年的物理巨擘,人生从清华园起步。13岁时一句“将来要拿诺贝尔奖”的童言,20多年后真的实现——35岁因“宇称不守恒”理论斩获诺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但比诺奖更牛的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相对论齐名,是现代物理的基石。可这位世界级大师,心里始终装着故土。1971年中美刚解冻,他就冲破阻碍回国,见到邓稼先得知原子弹是自力更生造的,当场激动涕零。返美后他四处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潮,被称作“中美学术桥梁第一人”。 有人只知他的学术光环,却不知80多岁时他还在清华给大一新生讲物理,93岁放弃美国国籍重归中国籍,晚年更是捐出2000多件珍藏建资料室。他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用一生践行了“归根”的承诺。 从清华园的懵懂少年,到影响世界的物理大师,再到故土的“指路松”,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活成了中国人的底气。正如他爱说的“文章千古事”,他的故事,我们该永远记得。缅怀,致敬!缅怀中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