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尚未决定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万斯还强调特朗普的考虑是要首先保证美国自己的安全,为美国保留关键的武器系统。 万斯强调的 “保留关键武器” 可不是空泛的说法,背后藏着美国自家的库存压力。有五角大楼前官员透底,美国目前大概有 4150 枚 “战斧”,但 2026 年预算里只计划买 57 枚,自 2022 年以来总共才采购 200 枚,其中 120 多枚已经用掉了。 这种紧俏程度让决策层不得不掂量,就算真要援乌,能拿出来的数量撑死也就 20 到 50 枚,可乌克兰那边早就放话,每月至少要 100 枚才能达到战略效果,这点量根本不够看。 更现实的是,“战斧” 主要靠海基平台发射,乌军压根没有适配的海军装备,陆基版需要的 “堤丰” 发射装置刚量产,连德国订了货都得等一年半,就算现在答应,短期内也送不出去。 特朗普的犹豫早有苗头,三天前和泽连斯基在白宫见面时,就已经明说 “目前不打算给”。泽连斯基当时急着要,甚至提出用乌克兰自产的大量无人机来换,说要搭配 “战斧” 打击军事目标加速停火,还反复强调只会打军事设施。 但特朗普更在意的是冲突升级的风险,毕竟这导弹能轻松打到莫斯科、圣彼得堡,覆盖俄中部 1655 个军事目标,包括恩格斯 - 2 那样的战略轰炸机基地。 16 日和普京通两个半小时电话时,对方已经放了话,给 “战斧” 伤不到战场根本,却会毁了俄美关系和和平进程,这话显然戳中了美方的顾虑。 俄方的反应看似淡定,实则早做了准备。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的人直接说,S-350、S-400 这些防空系统早就对准了 “战斧”,2018 年叙利亚战场还缴获过两枚未引爆的,技术底裤都被摸透了。 军事分析家更直白,不管是经敖德萨港海运还是借道波兰陆运,导弹刚进乌克兰就可能被盯上,想部署都难。佩斯科夫之前也放了话,给 “战斧” 算是严重升级,但改变不了前线局势,反而可能让美国军事人员不得不直接参与操作,那冲突性质就彻底变了。 这事儿还扯出了美国内部的战略算计。有分析说,特朗普政府故意搞这种 “模糊战术”,既不把话说死,也不直接答应,让俄乌都猜不透底牌。 10 月 12 日特朗普还在空军一号上提过援乌可能,17 日见了泽连斯基就改口说 “希望不用战斧也能结束战争”,这种摇摆本身就是谈判筹码。毕竟加沙停火后局势有了微妙变化,美方更想靠这种不确定性拿捏节奏,既压乌方在谈判桌上让步,又防俄方过度反应。 泽连斯基那边还在盼,毕竟现在靠国产无人机打击俄纵深,几十公斤的炸药威力有限,远不如 “战斧” 精准狠。但万斯的表态已经把底线划得很清:美国的武器库得先顾着自己。这枚导弹的去向,说到底不只是军事问题,更成了检验三方博弈分寸的试金石。 信源: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