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德国央行行长对华放狠话,要用4.5亿欧洲人战胜14亿中国人,哪里来的自信!

德国央行行长对华放狠话,要用4.5亿欧洲人战胜14亿中国人,哪里来的自信!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身为欧洲央行管委会成员的他,竟宣称要用4.5亿欧洲人“战胜”14亿中国人,主张对中国采取“更有攻击性的贸易方式”。这番话听得人一头雾水,先不说欧洲实际人口约7.5亿,用连基本数据都不知道。 要知道,如今的欧洲早已不是曾经的世界中心,经济版图上的优势早已大幅缩水。纳格尔口中“中国更需要欧洲”的论调,更是与现实严重脱节,堪称现代版的“夜郎自大”。且不论全球贸易格局中互补共生才是王道,单看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就足以戳破这一谎言。 2023年,即便中欧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德国企业对华投资仍创下119亿欧元的历史新高,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10.3%,超过半数企业还计划继续加码对华投资。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难道不比空洞的言论更有说服力? 德国企业界看得明白,中国市场绝非可有可无的选项。36家在华德企曾联合向德国新政府提交建议书,明确指出“德国要在经济上保持重要地位,需对中国加大投入,而非减少”。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更显示,92%的会员企业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市场。 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博世等巨头高管,也纷纷在公开场合表达加码中国市场的意愿。究其原因,中国不仅是庞大的消费市场,更是技术共创的关键伙伴,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中展现出的引领势头,让德企不愿错失合作机遇。 供应链上的依存关系更能说明问题。欧洲制造业的运转,早已离不开中国提供的关键零部件。小到稀土磁铁,大到汽车核心部件,欧洲市场的需求清单里满是“中国制造”的印记。没有这些稳定供应,欧洲制造业的复苏之路只会更加坎坷。 反观欧洲能提供的,中国市场虽有需求却绝非不可替代,这种失衡的依存关系,怎能说成“中国更需要欧洲”?纳格尔作为央行行长,理应深谙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却抛出如此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着实令人费解。 更讽刺的是,喊出“战胜中国”口号的欧洲,自身经济早已深陷泥淖。2024年,欧元区全年GDP增长仅为0.8%,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更是遭遇重创,经济预计萎缩0.2%,迎来21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两年萎缩。 制造业的颓势尤为明显,德国大众甚至准备关闭部分本土工厂,这在其历史上尚属首次。企业破产率飙升,仅2024年一季度,德国企业破产率就同比上升26.5%,共有5209家公司申请破产。 欧洲经济的困境,从来不是中方造成的,而是自作自受的结果。政治上放弃独立思考,盲目紧跟美国脚步,在援乌问题上耗费巨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曾算过一笔账,美欧在俄乌冲突中已花费约3000亿欧元,这些钱本可用于提升民生、发展基建,如今却打了水漂。 更令人唏嘘的是,欧洲掏心掏肺追随美国,换来的却是“背后一刀”。美国的关税政策持续冲击欧洲制造业,特朗普若再度上台,甚至可能推出更激进的贸易措施,高盛预测这将导致欧元区实际GDP增长率下降0.5%。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操作,正在不断耗尽欧洲的经济潜力。 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更是压垮欧洲经济的重担。财政状况捉襟见肘,欧盟公债占GDP比例已从2019年的83.6%升至2024年初的88.7%,法国财政赤字预计达GDP的6.1%,公债比更是高达112%。 为了符合《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21个成员国不得不推出财政巩固措施,未来几年将持续压减开支,这无疑会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欧元区2025年增长预期调低至1.2%,高盛更是警告2025至2027年每年增长率将降低0.35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生产率停滞等问题同样雪上加霜。欧洲科技生产率自2005年以来几乎没有增长,而美国同期增长了近40%;风险投资规模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新企业市场份额不足美国一半。 曾经支撑欧洲繁荣的开放市场、廉价能源、稳定地缘环境三大条件已不复存在,极端天气每年还造成平均2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未来损失可能攀升至千亿级别。 雪上加霜的是,民粹主义浪潮持续翻涌,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后,极右翼党团席位从143席增至187席,德国选择党、法国国民联盟等势力崛起,导致多国政府执政不稳,德国三党联合政府垮台、法国政府被议会推翻,政治动荡让经济改革寸步难行。 面对这一堆“烂摊子”,纳格尔们不想着如何解决内部问题,反而将矛头指向中国,试图转移矛盾。这种做法无异于“讳疾忌医”,连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都坦言“欧洲经济增长正在失去动力”,明眼人都看得出,欧洲的真正挑战在内部而非外部。 中欧贸易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的棋局。中国需要欧洲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欧洲更需要中国的市场、供应链和增长动能。2024年德企在华新增投资57亿欧元,较上年增长25%,这组数据已经给出了最理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