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聚焦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性写作,学者提醒警惕流量密码式写作

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通讯员王桐贵)“地方性写作必须抵御诱惑,要警惕把地方性写作作为一种掌握流量密码式写作的陷阱,要在现实效益与文化胸襟之间的博弈中完成地方性写作。”

10月19日上午,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长江文学周”系列活动之“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性写作”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波楼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内重点高校、国内知名文学期刊的文学界专家和学者会聚一堂,围绕长江文化视域与地方性写作两个关键词,研讨如何助力湖北文学高质量发展,如何为打造长江文化高地注入新的思想动能与精神活力。

研讨会现场。记者万建辉摄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李提出,不能把地方性写作审美动能狭隘限定在流域的诗画景观、地方传说、古典诗文提供的长江意象等方面;写作者要从自身实感经验和与地方相通的生命经验、文化感受,由此出发可以基于河流伦理展开书写;可以利用历史事件重新讨论地方记忆,在现代叙述当中保存和重构地方记忆。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全球化视角、现代性转换等方面提出见解,强调避免符号化、空洞化的地方性书写,需融入新视角与现代性观照。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徐刚表示,今天的地方性写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出现不少“地方性写作+文旅、地方性写作+非遗”,但很有可能沦为一种数据库思维。如跟长江有关,我们就提取李白跟长江有关的一句诗,重要的是数据本身,而不是故事,所以是数据库思维。地方性写作如何对抗这种“数据库思维”,也是创作者和研究要深入研究的。

研讨会上,发言的部分专家学者。湖北省作协供图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梅兰认为,地方性写作必须看作是文学的地方性,凸显的是个体经验在地性意义上的地方性,如新东北作家群的兴起并不是某种概念先行或者营销,而是一批东北青年作家写出了父辈的苦难,尤其是精神上的创伤;长江文化天然具有流动性、多样性、开放性,体现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当代中国文化的缩影。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学者徐迅刚好有一个课题是“2024年长江流域长篇小说收集和整理研究”。她介绍,长江文化孕育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和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如王安忆的《儿女风云录》再次为上海作传,表现了上海从20世纪50年代到千禧年之后的沧桑变迁,挖掘上海的半个多世纪的性格、气质和表情;叶兆言通过南京地理风貌的插叙,把南京市的历史风云变迁平移到市井人物的命运沉浮中。长江文化是沪宁汉渝城市文化基因,同时多元城市文化也丰富了长江文化,书写这些城市文学作品也充分彰显了长江文化的历史和时代价值。

研讨会现场。记者万建辉摄

研讨会现场。湖北省作协供图

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将视角聚焦于湖北的文化使命。“在湖北省七大战略中,‘文化创新’战略为我们湖北文化繁荣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他说,湖北有独特的文化气象与创作资源,而地方性写作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态,不仅写一方山水,更映照一地人民的情感与精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狮则从文化内涵层面发声:“长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与精神纽带。”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李宗荟以《三峡人家》《天露湾》等湖北作家作品为例,指出这些佳作展现了长江新时代变化与荆楚人民新风貌。

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主办,长江文艺杂志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媒学院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