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宣布了,10月1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透露,在日前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谈中,美方未对乌方提供“战斧”巡航导弹的请求明确说“不”,留下巨大想象空间。 这款由美国雷神技术公司生产的巡航导弹,射程能到 1600 公里,精度误差不超过 10 米,既能打地面固定目标,也能攻击移动的舰船,而且可以从舰艇、潜艇、战机等多种平台发射。 对现在的乌克兰来说,前线最缺的就是能打击俄军后方纵深目标的武器 —— 比如俄军在克里米亚的弹药库、赫尔松地区的桥梁补给线,还有顿巴斯前线的指挥中心,这些目标靠乌克兰现有的 “海王星” 导弹根本够不着,而 “战斧” 刚好能填补这个空白。 泽连斯基政府从 2024 年下半年就开始反复向美国提请求,甚至在今年 9 月的联合国大会上,还特意带着 “战斧” 导弹的模型参会,就是想让美国看到乌克兰的迫切需求。 这次美乌会谈的时机也很特殊,是在特朗普前往波兰参加北约相关会议期间,双方通过视频连线聊了近 90 分钟。除了 “战斧” 导弹,还谈了美国对乌援助的资金问题、冬季战场的防御准备,还有乌克兰农业出口通道的安全保障。 但泽连斯基在记者会上特意把 “战斧” 的话题拎出来说,还强调 “美方没有明确拒绝”,显然是想释放积极信号。不过他也没说美方有明确承诺,只是提到 “双方会继续就具体细节沟通”,这种模糊的表述,反而让外界更想琢磨背后的门道。 其实美国对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一直很犹豫,最大的顾虑就是怕把冲突范围扩大。之前美国给乌克兰的武器,比如 “海马斯” 火箭炮、“爱国者” 防空系统,射程都控制在 300 公里以内,就是为了避免乌克兰用这些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引发俄方更强烈的报复。 而 “战斧” 1600 公里的射程,能轻松打到莫斯科周边,这对俄罗斯来说绝对是 “红线级” 的威胁。美国国防部前官员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就说过。 “一旦‘战斧’进入乌克兰,俄罗斯很可能会把打击范围扩大到北约国家的武器运输线,甚至对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基地动手”,这种风险是美国不想承担的。 还有资金和后续保障的问题。“战斧” 导弹可不便宜,一枚就得 150 万美元,乌克兰要是想形成战斗力,至少得要 500 枚以上,光采购费就得上亿美元。而且这导弹的维护、操作都得靠专业技术人员,美国还得派教官去乌克兰培训,后续的零部件补给也得跟上,这些都得花钱花时间。 现在美国国内对援乌的分歧越来越大,众议院今年已经两次否决了拜登政府提出的对乌援助法案,特朗普虽然之前也支持援乌,但更强调 “不能让美国当冤大头”,所以这次没明确拒绝,可能也是想先看看国内的反应,再和北约盟友商量后续的分摊方案。 俄罗斯这边的反应也很快,就在泽连斯基表态的当天,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警告说,“如果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就是对俄罗斯的直接挑衅,俄方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国家安全”。 俄军方还透露,已经在靠近乌克兰边境的布良斯克地区,增加了 S-400 防空系统的部署,同时加强了对黑海海域的监控,防止美国或北约国家通过舰船秘密运送导弹。毕竟 “战斧” 要是从黑海的美军舰艇上发射,十几分钟就能打到克里米亚,俄军必须提前做好防御准备。 乌克兰国内对 “战斧” 的期待值也拉满了。基辅市民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不少人都表示 “希望‘战斧’能早点来,这样俄军就不敢随便轰炸我们的城市了”。 乌克兰军方更是已经开始做准备,有消息说乌海军正在改造几艘从西方引进的巡逻艇,加装能发射 “战斧” 的垂直发射系统,还从空军抽调了一批飞行员去美国接受相关培训,就等着导弹到位就能投入使用。 不过现在一切还停留在 “没被拒绝” 的阶段,距离真能拿到导弹还有不少坎要过。美国国会得先通过相关的援助法案,特朗普政府还得和军方、情报部门评估风险,最后可能还得和北约盟友协调立场。 但不管怎么说,泽连斯基这次透露的消息,已经让 “战斧” 导弹从 “几乎不可能” 变成了 “有可能性”,接下来就看美乌双方怎么推进,还有俄罗斯会做出怎样的应对 —— 毕竟这枚导弹要是真的出现在战场上,俄乌冲突的走向恐怕就得重新推演了。 信源:界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