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武汉工程大学探索“订单式”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武汉工程大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武汉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涵盖8个工程类专业学位。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聚焦国家和区域急需关键领域,以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交叉,提高工科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类硕士、博士培养质量为突破口,以组织制度创新为根本,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切实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一体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服务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学校实现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探索形成工科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类硕士、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政策协同

健全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机制

武汉工程大学通过在招生简章中单列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及招生计划,有针对性地吸引相应生源报考,邀请联合培养单位导师参与考生复试环节进行差异化选拔。依托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工程技术实践平台,与企业签订工程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基于企业岗位需求与学校专业优势开展“订单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班。

目前,学校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亿纬班”,面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培养卓越工程人才。该改革探索以“1+1+1”或“1+2”模式推行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在企业依托项目开展1年或2年实践,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实现真题真做,以高水平的实践成果为产出目标,从而创新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聚焦发展需要

推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需求高度适配

武汉工程大学积极发挥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优势,深度融入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网络的战略布局。以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与武汉、荆门、鄂州、黄冈、重庆长寿区等共建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兴发、人福、百度、华为等企业合作共建学院、实验室及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学校站在为社会培养选拔掌握未来技术人才的高度,找到分类培养自主创新的交汇面,搭建互通学习的“立交桥”。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加市场所需人才供给,逐步撤销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学科发展动力不足的陈旧专业,渐次缩减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缺乏创新潜力的传统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缺口较大的优势专业培养规模,精准增设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专业。

优化学科布局

坚持差异化选拔与特色化培养有机融合

武汉工程大学明确各培养学院发展定位,支持差异化发展。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在办学条件、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面分类支持。根据不同类型学院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学院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学校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改革,在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省域兄弟院校发展实际、与学院自身特色优势匹配度上深入探索实践,将差异化选拔与特色化培养有机融合,实现精准选拔人才,分类培养人才。

强化过程监督

促进管理教育与多元成果评价效果互补

武汉工程大学制定实施《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实施细则》等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完善行业产业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评审或展示与鉴定、答辩等评价机制。完善行业与产业需求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激发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力,通过专业实践促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分层落实改革试点班学生的驻站培育,每班配备1名企业管理人员为企业班主任、1名研究生辅导员为学生班主任,组建班委和临时党团支部,按月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实行安全日报和周日晚间点名制度。同时,着力落实研究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住宿、学习、实践、文娱等方面的保障,企业、当地政府和学校按照约定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津贴,促进人才全面健康成长。

(张俊樊保明陈绪兵)(张俊樊保明陈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