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平安秘笈530]名为监督实则勒索,警方撕开“舆情敲诈”真面目

“不花钱‘摆平’,你们公司的‘负面消息’明天就会出现在各大平台!”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披着“舆论监督”“新闻爆料”的外衣,以曝光企业、单位“负面信息”为要挟,向受害者索要“封口费”“合作费”,将“监督”异化为“敲诈工具”。企业维权成本高、黑嘴违法成本低的畸形生态,正成为营商环境的新型毒瘤。

真实案例

今年3月,上海某咖啡企业遭不实网文攻击,文章称其“3年闭店率超80%”“加盟体系是寄生模式”,还移花接木其他品牌负面信息,数据与事实严重不符。该文在多平台发酵,导致企业合作出现信任危机,已签约项目中止、新合作停滞,消除负面影响成本极高。企业辟谣、投诉删帖无果,联系网文作者苏某后察觉勒索意图,遂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苏某在各大平台注册了多个账号,其中粉丝量最多的超10万,2023年曾敲诈该企业未遂。他专挑中型知名企业关键节点(如融资扩张期)下手,伪造“行业资深媒体人”人设,用AI拼凑不实负面文章,再以“商业合作”名义索取钱财。目前,犯罪嫌疑人苏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舆情敲诈的常见套路

假借“爆料”之名,恶意捏造企业负面信息、诋毁产品质量,实则以“口水战”制造流量,要挟企业提供“保护费”。

以“舆论监督”为名,靠发帖删帖索要“公关费”。

“恶意炒冷饭”,反复翻炒企业旧闻,牟取流量,发布涉企虚假不实信息或负面信息,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

公然盗用企业家肖像、冒名发言,甚至冒充企业高管“维权”,误导舆论,明示或者暗示企业“付费”。

舆情敲诈后的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先核实情况

遇到负面舆情时,企业应先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而不是急于回应或妥协。可以联系法务团队,全面评估信息影响范围与潜在风险。

固定证据,为法律维权做准备

截图、录屏:保存原始文章、视频、聊天记录等。

公证取证:通过公证处对网络内容进行证据保全,确保法律效力。

联系平台投诉:向发布平台举报不实信息,要求删除或限流。

依法维权,不纵容敲诈

起诉名誉侵权:如果内容严重失实,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道歉、赔偿。

主动发声,用事实反击谣言

企业可通过官方微博、公众号、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及时澄清事实,避免舆论被恶意引导。

警方提醒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

监督权也不能成为谋私利的工具

广大网民应增强法治意识,理性上网

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如遇类似的“舆情敲诈”

请立即拨打110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