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扩张到收缩:百果园3亿募资背后的零售困局与重生之路

2025年,曾被誉为“中国水果零售第一品牌”的百果园,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近日,公司宣布拟通过配售股份募集资金约3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偿还债务和支付供应商款项。这一举动,不仅揭示了其现金流紧张的现实,更映射出整个高端生鲜零售行业在消费降级大背景下的深层危机。

图片来源网络

9月19日,百果园与配售代理签订协议,以每股1.17港元的价格配售2.795亿股H股,预计所得款项净额约3.25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配售价格较市价折让近19.3%,反映出市场认购意愿有限,企业融资压力较大。

资金用途清晰指向“还债”与“续命”:超六成用于支付贸易应付款,缓解供应链资金链压力;近三成用于偿还银行贷款,降低财务杠杆;剩余部分作为营运备用金。

这与2023年上市时“加速扩张、布局全国”的雄心形成强烈反差。曾经的“跑马圈地”模式,如今已让位于“节流保命”。

自2023年达到营收峰值后,百果园进入下行通道。2024年全年收入下滑9.8%,净利润由盈转亏;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43.76亿元,同比再降21.8%,净亏损达3.42亿元,创上市以来最差表现。

与此同时,门店数量从2024年的6025家锐减至2025年中的4386家,三年间关闭超1600家门店。尽管公司称此为“主动优化”,但如此密集的关店节奏,实则暴露了加盟体系的脆弱性。

作为一家加盟门店占比高达99.7%的轻资产企业,百果园的收入高度依赖加盟网络的产品销售分成。当加盟商因租金、人力、客流下降而难以为继时,总部的收入根基也随之动摇。

今年8月,董事长余惠勇关于“百果园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教育他们成熟”的言论引发热议。这句话背后,是百果园长期坚持的高端定位与当下消费环境之间的错位。

在“性价比为王”的时代,消费者更关注“是否值这个价”,而非“是否高级”。而百果园部分水果定价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服务体验却未能形成显著差异化,导致“贵而不值”的印象逐渐固化。

更严峻的是,线上平台如拼多多、抖音电商、美团闪购等,正以更低价格、更快配送抢占水果消费场景。传统线下门店的便利性与体验感优势正在被稀释。

面对困局,百果园的出路不在于继续扩张,而在于重构商业模式:

1.重塑加盟生态建立“总部赋能+区域协同”的新型加盟体系,提供选址支持、数字化管理、营销引流等全方位服务,提升单店存活率与盈利能力。

2.打造“高质价比”产品矩阵在保留高端产品线的同时,推出平价果切、社区特供款等产品,覆盖更广泛客群,避免品牌“脱节”。

3.深化供应链整合向上游延伸,布局产地直采、订单农业,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减少损耗,提升鲜度稳定性。

4.探索“水果+”新业态试点“水果店+轻食吧”“社区健康站”等复合业态,增强门店停留价值;结合会员体系,推动私域运营与复购增长。

5.借力资本与科技利用募集资金优化系统建设,引入AI选品、智能库存管理等技术手段,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百果园的困境,不只是一个企业的危机,更是中国消费升级浪潮退去后,众多“中产标配”品牌共同面临的拷问:当消费者不再为“溢价”买单,品牌的价值究竟何在?

坚持品质没有错,但若不能与时代共振、与用户共情,再美好的愿景也可能沦为孤芳自赏。

这一次的3亿募资,或许是百果园最后一次“重启”的机会。能否从“关店潮”中走出一条精耕细作的新路,不仅关乎企业存亡,也为整个生鲜零售行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