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河声丨曝光30余起环境污染,“钓鱼佬”抢了谁的“生意”

“至少有十层楼高,全是垃圾。”9月27日,齐哥和同伴刀哥在贵州黔西市红林乡一处溶洞天坑,发现了巨大体量的垃圾山。当天黔西市政府就通报问题,次日组织现场调查,并安排进行清运处理,同时清查污染源,并对全市区域展开排查整治。在过去大半年里,名为“渔猎齐哥”的短视频网红博主,在多地调查、曝光环境污染30多起,其中绝大部分都得到了涉事地政府的迅速通报、清污处理和排查整改。

大半年曝光30多起污染,吸引近300万粉丝关注,“钓鱼佬”的环保行动,一边被赞为“平民英雄”,一边也难逃“作秀炒作”的质疑。然而,当污染得以清除、问题陆续整改,我们或许该跳出“为公益还是为流量”的争论,去正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是“钓鱼佬”,一次次揭开了监管的盲区?

他们不是专业环保人员,却有着专业者未必具备的优势。齐哥与同伴常在深夜蹲守、冒雨追踪,穿行于蛇虫出没的山路、泥潭密布的溶洞,靠的是钓鱼人对水质的本能敏感,以及一份不亚于执法人员的耐心。许多企业专挑深夜、雨天偷排,打的是时间差,钻的是监管空窗期。当固定巡查和专业设备难以覆盖每一处隐蔽角落,“钓鱼佬”的流动视角,恰恰构成了一种灵活而有效的补充。他们不是在“抢饭碗”,而是在“补漏网”。

至于“蹭流量”的批评,其实忽视了流量与公益并非对立。齐哥的粉丝从100万涨到300万,流量带来的不仅是点击,更是实实在在的推动力:有粉丝主动提供检测支持,有人骑行几十公里带路指认污染点,甚至有人愿意出资捐助。而地方政府之所以反应迅速,除了责任意识,也离不开由流量引发的舆论监督压力。正如齐哥所说,“表面是自己的功劳,实际是粉丝关注的力量。”流量并非原罪,当它转化为治理污染的动力、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环保行列,它本身就构成了公益的一部分。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钓鱼佬”的行动能激起如此广泛的共鸣?以另一位参与者湘仔为例,他曾创业失败、身负债务、深陷抑郁,却在参与环保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这背后,折射出公众环保意识的深刻转型: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参与改变。齐哥从长江边捡拾垃圾起步,逐步凝聚起一支志愿者队伍,这本身就在证明:环保并非少数人的职责,而是人人皆可践行的公共事业。

我们不必神化“钓鱼佬”,但也不必因流量动机而否定他们的价值。现实中,没有关注度的加持,许多污染问题可能至今仍埋藏在无人知晓的天坑暗河;而缺乏公益内核的流量,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齐哥备份水样、购买保险、持续行动,正是对“一时兴起”的有力回应。对公众而言,与其纠结于动机是否纯粹,不如聚焦于行动是否有效。当更多普通人愿意举起手机、介入监督,当监管部门也学会借力民间、织密防线,当流量始终服务于解决问题这个目标。这场来自民间的环保实践,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是公益还是流量”已经不重要,因为问题解决了,这比什么都好。说到底,比起追问“谁该为污染负责”,我们更应欣慰于“问题正在被解决”;比起争辩“公益还是流量”,更值得珍视的是:有人愿意为了清澈的河水,一次次踏入深夜的泥潭,直面未知的风险。这或许正是“钓鱼佬”转身成为环保博主,留给我们最真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