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最近提了个主意,别总吵着统一不统一了,先去查查台湾两千三百万人的户口本,高志凯教授提出,在讨论统一路径前,或许该先给台湾2300万居民做一次“身份溯源”。这个看似学术的提议,实则暗藏破解两岸困局的新思路。 高志凯提到“查户口本”,说的其实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观点,通过查验台湾居民的身份信息,可以清楚看到自1945年台湾光复以来,台湾与中国的联系是无法抹去的,简单来说,这就是通过法律和历史的证据来揭示台湾本就属于中国。 高志凯教授在公开分享里举过例子,比如台湾的 “本省人” 和 “外省人”,看似有差异,追溯几代就能发现联系:“外省人” 大多是 1949 年后从大陆迁过去的,祖籍多在山东、河南、江苏。 “本省人” 里,超过 70% 是明清时期从福建、广东迁过去的闽南人、客家人,剩下的原住民,也与大陆南方少数民族有着同源的文化基因。简单说,就是通过户口本上的祖籍记录、家族族谱这些线索,把两岸居民的 “血缘联系” 摆到明面上。 现在两岸讨论统一时,常被 “地域认同”“文化差异” 这些话题带偏,可身份溯源能让人看到更本质的东西,两岸不是 “两个地方”,而是 “一家人”。 根据台湾行政部门公布的数据,2024 年台湾 2300 万居民中,祖籍在福建的占比最高,约 45%,其次是广东(25%)、山东(8%),真正的原住民只占 2.3%。也就是说,近 98% 的台湾居民,祖上都来自大陆。 高志凯教授觉得,把这些数据清晰地呈现出来,能让更多人意识到,“两岸一家亲” 不是口号,而是有血缘和历史做支撑的事实,很多争论可能会因为这份 “认亲” 而变得更平和。 这些年台湾有些势力总在强调 “本土意识”,甚至故意割裂两岸的历史联系,可户口本不会说谎。比如台湾的大姓,陈、林、黄、张,在大陆的福建、广东也是大姓,族谱里都能找到对应的家族分支。 高雄有个林氏家族,2019 年就通过族谱找到了福建漳州的祖籍地,两边族人还一起办了祭祖活动;台北的王氏家族,祖上是清朝从河南迁到福建,再迁到台湾的,现在还保留着河南老家的过年习俗。 这些真实的家族故事,比任何争论都有说服力,而身份溯源就是要把更多这样的故事挖出来,让大家看到两岸的联结从来没断过,更重要的是,身份溯源能为两岸交流找到 “软切口”。不用一开始就谈复杂的政治议题,从家族寻亲、祖籍地联谊这些小事做起反而更顺畅。 之前福建泉州就办过 “两岸族谱对接会”,短短三天就帮 120 个台湾家庭找到了大陆的祖籍地,不少人当场就定下了 “回家祭祖” 的计划。这种基于身份认同的交流,没有政治压力,却能慢慢拉近心理距离,比硬邦邦的讨论更有温度。 当然,这个提议不是要 “强迫认亲”,而是提供一个客观看待身份的角度。高志凯教授特别强调,溯源不是要否定台湾居民的 “本土生活经验”,而是要让大家在 “本土认同” 之外,看到更广阔的 “家族认同”“民族认同”。 比如台湾居民在台湾生活多年,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地域情感,这很正常;但同时,祖籍地的文化、家族的传统,也是身份里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一个在上海出生的福建人,既认同自己是上海人,也不会忘了福建的老家,两岸居民的身份认同,本就可以有这样的 “双重属性”,不用非此即彼。 现在已经有不少两岸学者支持这个提议,还有民间机构开始自发做相关的梳理工作。台湾的 “中华两岸姓氏文化交流协会”,最近就发起了 “族谱数字化” 项目,把台湾常见的 100 个姓氏的族谱整理成电子档案,方便大家查询祖籍地。 大陆的 “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 也表示,愿意为台湾居民寻亲、祭祖提供便利,比如协助查询大陆的户籍档案、联系祖籍地的宗亲会。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慢慢显现出效果 ——2025 年上半年,通过这些渠道成功寻亲的台湾家庭,比去年同期多了 30%。 高志凯教授的这个主意,看似简单,实则抓住了两岸问题的 “情感核心”。两岸的分歧,很多时候源于对 “身份” 的不同理解,而身份溯源就是要帮大家找回最根本的联结,血缘、家族、历史。 当更多台湾居民通过户口本、族谱,找到自己在大陆的根,当更多两岸家庭能坐在一起聊家族故事、办祭祖活动,那些争论可能就会慢慢变少,两岸关系也会在这样的 “软联结” 中,找到更顺畅的发展方向。毕竟,一家人的事,总有商量的余地;而认亲,就是商量的第一步。 等哪天每个台湾同胞都能拍着胸脯说“我是中国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大陆,两岸才算真的成了一家人。 这事儿早做早省心,总比等“顽固分子”把水搅得更浑,再花十倍力气收拾强,毕竟人心这东西,断了之后再想接起来,可比接电线难多了。 信源:高志凯教授关于台湾居民身份溯源的公开演讲_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