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认真研究了中国4大邻国后,美国智库一语惊人:中国不敢袭击日本。在上台半年多以后,

认真研究了中国4大邻国后,美国智库一语惊人:中国不敢袭击日本。在上台半年多以后,特朗普终于明白了一点:跟中国一对一是没有胜算的。 “中国对日本发动攻击的可能性“近乎为零”。这是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一份最新报告中的原话。2025年10月,这家在华盛顿颇具分量的智库突然抛出一份针对美国亚太盟友的战略评估,点名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有用”的伙伴。 他们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朝鲜、印度和日本这四个中国周边大国,发现中国对不同邻国的策略完全不同,但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稳定周边” 展开。 比如对俄罗斯,中国通过能源合作和军事演习深化战略协作;对朝鲜,保持人道主义援助和外交沟通;对印度,即便有边境摩擦,也坚持通过军长级会谈解决分歧。 轮到日本,中国的态度更明确 —— 虽然在钓鱼岛等问题上有争议,但一直通过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民间交流等方式维持对话,从未有过 “主动袭击” 的军事动作。 智库报告里特意提到中国的 “防御性国防政策”,这可不是空口号。根据中国国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军费占 GDP 的比重连续 10 年低于 2%,2025 年约为 1.7%,远低于美国的 3.2%。 而且中国军队的部署重点在本土防御和国际维和,比如在南海的岛礁建设,主要是为了保障航道安全,而非针对日本。反观日本,近年来不断增加防卫预算,2025 年防卫费突破 GDP 的 2%,还引进美国 “战斧” 巡航导弹,在九州岛部署反舰导弹部队,这些动作反而让周边国家警惕。 美国智库认为,中国一直把 “不主动挑起冲突” 作为外交底线,袭击日本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也会破坏周边稳定,这是 “不敢袭击” 的核心原因。 更关键的是中日经济的深度绑定,让冲突失去可能性。2025 年中日贸易额达到 3500 亿美元,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的汽车、电子元件等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比如丰田汽车在中国有 12 家整车工厂,年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 30%;索尼的图像传感器,80% 供应给中国手机厂商。要是中国袭击日本,不仅会让自己失去重要的技术和商品来源,还会引发全球供应链崩溃,最终损害中国自身利益。 美国智库算过一笔账,中日一旦发生冲突,中国 GDP 至少会下降 5%,这是中国绝对不愿承受的代价。 再说说特朗普的观念转变,上台前他总喊着 “对华强硬”,可半年多的实际接触让他看清了中美实力的差距。最明显的是经济领域,2025 年中国 GDP 达到 23 万亿美元,虽然还没超过美国,但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5%,而美国仅为 18%。 特朗普之前想通过关税战遏制中国,结果美国农民损失惨重 —— 中国减少美国大豆进口后,美国大豆价格暴跌 30%,政府不得不拿出 200 亿美元补贴农户。反观中国,通过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合作,轻松填补了大豆供应缺口,还扩大了在拉美市场的影响力。 军事上的 “一对一” 差距更明显。美国国防部 2025 年的评估报告显示,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达到 240 万吨,虽然比美国的 350 万吨少,但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领先 —— 东风 - 17 导弹的速度超过 10 马赫,美国目前的反导系统根本无法拦截。 而且中国在南海、台海的区域拒止能力不断增强,部署的 “东风 - 26” 导弹能覆盖关岛,让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不再安全。特朗普身边的顾问私下透露,特朗普看过中美军力对比数据后坦言:“要是真跟中国一对一,美国没把握赢。” 美国智库还注意到中国的 “软实力优势”。比如在东南亚,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建设,帮泰国修了中泰铁路,帮印尼建了雅万高铁,这些项目让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上升。而美国搞的 “印太经济框架”,雷声大雨点小,一年多来只签了几份空泛的合作协议,没给成员国带来实际好处。 这种对比让美国意识到,中国靠 “合作共赢” 赢得周边支持,而美国的 “对抗思维” 越来越没市场,中国没必要通过袭击日本这种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现在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策略也开始调整,不再提 “一对一对抗”,而是试图拉拢盟友围堵中国。比如推动美日印澳 “四方安全对话”,让日本增加防卫预算,但效果并不理想。日本虽然表面配合,却不愿真的跟中国撕破脸,毕竟经济利益摆在那。 美国智库的报告最后总结:中国不是 “不敢” 袭击日本,而是 “没必要” 也 “不愿意”,因为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和平发展,而非军事扩张;而特朗普明白的 “一对一没胜算”,其实是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 对中国而言,核心技术就是命门,不管是军事对抗还是经济博弈,只要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世界怎么变,我们都能稳得住。 信源:美智库报告:对付中国,日本最好使唤,韩国不听话 2025-10-09 11:52·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