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正是拼的年龄(《东方体育日报》10.10)
如今,男单世界排名前20名中,欧洲选手占据了10席,弗朗西斯卡也位列其中。谈及欧洲男乒的崛起,他坦言:“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过去欧洲整体实力与亚洲还有差距,但现在我们越来越强,已经没有理由服输。”
弗朗西斯卡回忆起10到20年前的欧洲乒坛,那时能击败中国顶尖选手的欧洲球员屈指可数,基本只有波尔、奥恰洛夫等少数几人。而如今,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欧洲选手战胜中国选手的概率越来越高,年轻人才不断涌现。
“这背后是整个欧洲乒乓球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青训体系、教练水平都有了巨大进步,选手的经济条件也改善了,能更专注于训练和比赛,不再为生活琐事分心。”
不过,弗朗西斯卡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国家队依然是世界乒坛的“标杆”。
“他们的统治力或许比以前略有下降,但依旧是世界上整体实力最强的队伍。未来几年,在重大赛事上,他们仍然会保持优势。”
他坦言,欧洲选手若想实现更大的突破,“还需要再花几年时间,不断提升技术、积累大赛经验。”
对于“欧洲选手30岁之后仍能保持强大竞争力”的现象,弗朗西斯卡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答案:“我们在16、17、18岁时,还要兼顾学业,训练时间远不如亚洲选手。而像我这样身材高大、体格壮的选手,要把所有技术动作都练到位,需要更长的时间。”
不过,他也指出,现在欧洲的情况正在改善:“很多学校开始支持学生同时兼顾学业与训练,甚至允许一天训练两次。年轻选手的成长速度比以前快得多。”
对于已经33岁的自己,弗朗西斯卡并不认为年龄带来了衰退,反而带来了更深的理解:“过了30岁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乒乓球的理解更深刻了。状态不仅没有变差,反而越来越好。”
他补充道:“我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美好的时光,继续在赛场上享受乒乓球。”
谈到弗朗西斯卡,人们很难只把他定义为“一名德国乒乓球运动员”。他更像是一个具有人文气的象征。
在赛场上,他是推动欧洲乒坛变革的坚定者,用十几年的职业生涯诠释“竞技不止于胜负”;
在跨文化交流中,他是连接中欧乒乓的桥梁,用真诚打破隔阂与国界,让“对手变朋友”的故事有了具象的模样;
在生活里,他是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普通人,用那些笨拙又温柔的“小谎言”寄托思念,用陪伴诠释父亲与丈夫的责任。
弗朗西斯卡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座桥——一头连接着赛场的热血与拼搏,一头连接着生活的柔情与热爱;
一头系着德国的严谨,一头牵着中国的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