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大学都有一处能唤醒集体记忆的地标,而北京邮电大学沙河校区的“北邮星纪念塔”,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当夜幕降临,激光点亮41米高的塔身,星光与灯光交织成网,既辉映着“北邮星”在宇宙间的轨迹,也照亮了这所高校与中国铁塔携手同行的足迹。
这座集纪念意义与技术应用于一体的独特建筑,不仅是校企合作的具象象征,更藏着北邮就业竞争力的深层密码,当高校的科研底蕴与行业龙头的实践资源深度绑定,学生的就业之路注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或许有人会问,一座纪念塔何以与就业产生关联?答案藏在“联合建造”这四个字里。北邮星纪念塔从设计之初就不是单纯的景观工程,而是北邮与中国铁塔技术协同的成果:塔身集成的5G通信设备,能为校园及周边提供稳定信号支撑,预留的6G技术接口,更是提前布局未来通信发展。这种“实用为先”的合作模式,恰恰印证了双方合作是基于行业需求的深度协同。
早在2024年11月,校企就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打造产教融合样板,而纪念塔的落成,正是这种合作从“纸面协议”走向“实体落地”的第一步,也为后续就业资源的对接埋下了伏笔。

在2025年中国铁塔科技创新大会上,“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铁塔联合创新中心”的揭牌,让这种校企协同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也让就业资源的赋能效应全面释放。这座创新中心绝非虚设的平台,而是实打实的“就业孵化基地”:在人才培养上,中心专门推出“北邮—铁塔专项计划”,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真实科研项目,比如5G基站信号优化、遮蔽空间北斗导航技术研发、数据安全与灾备系统搭建等。这些项目不是课堂上的模拟案例,而是要落地到全国数十万座通信塔的实际应用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能掌握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又能积累 的实践经验,这种经历在求职时更有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合作带来的就业红利是“精准且可及”的。对北邮学子而言,最直接的受益就是实习资源的“定向供给”。以往,通信专业学生想进入行业龙头企业实习,往往要经历激烈的海投与筛选,很多人最终只能获得边缘岗位的“打杂体验”。但依托创新中心,北邮学子可以获得实习推荐,直接进入中国铁塔的技术部门、项目组,参与从方案设计到落地调试的全流程。
其实,北邮与中国铁塔的合作,本质上破解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的行业痛点。在通信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企业需要的是能快速适配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者”。
北邮通过与铁塔的合作,将“产业需求”深度融入培养环节:课程设置会参考企业的技术标准,毕业设计可以围绕企业的实际课题展开,甚至学生能参与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比如将北邮研发的光电混合互连技术应用到铁塔的数据中心建设中。这种校企协同培养来的学生,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能快速上手工作,又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自然成为通信行业的“香饽饽”。

如今,当我们再次仰望北邮星纪念塔的灯光,便能读懂它更深层的意义:它不仅是对科研精神的致敬,更是对校企协同育人的见证。在越来越看重实践能力的就业市场上,北邮用与中国铁塔的深度合作证明:高校的就业竞争力,终究要扎根于产业土壤。
而这座纪念塔照亮的,不仅是北京邮电大学的校园,更是一代代北邮学子精准对接行业未来的就业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