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泽连斯基最近是中彩票了吗?满欧洲的买飞机,而且一买就是几十上百架,他哪儿来那么多钱?

11月17日,泽连斯基闪电飞抵巴黎,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签署“历史性”意向书:乌克兰计划未来采购100架法国阵风”战斗机以及新一代防空系统。这不仅是俄乌冲突以来欧洲国家最大规模的单笔军售,更创下了“阵风”战机出口的历史纪录。如果该买卖达成,乌克兰将拥有全球第二大阵风战斗机机队,仅次于法国,连印度都得甘拜下风。
估计很多人都很纳闷,一个连公务员工资都要靠外援的国家,凭什么能整出这么大是手笔?这看似振奋人心的军购协议,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一场精心算计的利益博弈。
要理清这场博弈的脉络,我们得先看看泽连斯基最近的“购物清单”有多疯狂。就在与法国签约前不到一个月,10月24日,他刚在瑞典敲定了另一笔大单。与瑞典签署意向书,计划采购100到150架“鹰狮”战斗机。

要知道,“鹰狮”作为欧洲三剑客之一,单价也高达8000万美元左右,即便按最低100架计算,这笔订单也得80亿美元。而法国这边的100架阵风,那少说也得是200亿美元出头。
这也就是说,短短一个月,泽连斯基就敲定了差不多300亿美元的军购合同。这钱烧得,就算是沙特这些土豪,估计也得甘拜下风。作为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乌克兰想升级军备无可厚非。毕竟在前线战场,俄军的空中优势始终是乌军的心头大患。而阵风战机作为法国战机的王牌,甚至号称是当下全球最先进的四代机,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乌军的战术短板。
但问题的核心在于:钱从哪来?这个答案,远比“买战机保家卫国”的口号更现实,也更残酷。

我们先给当下的乌克兰画个像:它不是家底丰厚的土豪,而是一个靠“借钱续命”的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9月的最新评估,乌克兰到2027年的外部资金缺口已经飙升至650亿美元。
更扎心的是,乌克兰现在差不多60%的预算都用在了战争相关开支上,而养老金、教育、医疗这些基本民生支出,几乎100%依赖外部援助。可以说如果没有外援,乌克兰政府连一天都运转不下去。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乌克兰无疑是没有支付军购款的能力。既然没钱,泽连斯基为什么还要疯狂下单?法国又为什么愿意“赊账”卖战机?这背后,是乌法双方各怀鬼胎的算计,咱们先从乌克兰这边说起。

对泽连斯基而言,这首先是一场“背水一战的自救”。过去三年,乌克兰的武器供应主要依赖美国,但自从特朗普上台之后,在其“美国优先”的大方针下,原本承诺给乌克兰的新一轮军事援助迟迟无法落地。
眼看前线弹药告急,空中力量又被压制,泽连斯基必须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欧洲盟友的武器库。他很清楚,单纯要援助会引发欧洲国家反感,但以“军购”的名义建立长期合作,既能拿到装备,又能绑定欧洲的战略利益,这笔账很划算。
其次是“债多不愁”的破罐破摔。现在乌克兰欠欧盟的债务已经超过1000亿欧元,再加上这笔300亿美元的军购款,无非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泽连斯基心里门儿清,战后的乌克兰根本无力偿还这些债务,最终大概率会通过债务重组、延期甚至豁免来解决。

现在签的订单越多,未来谈判的筹码就越重——毕竟“欠得多的是大爷”,欧洲不可能看着乌克兰破产,最后只能认栽买单。
如果说乌克兰是“空手套白狼”,那法国就是“稳赚不赔的精明商人”。马克龙之所以愿意接下这笔“赊账订单”,算盘打得比谁都响。
第一重算计,是政治作秀的需要。在美国援乌立场摇摆的当下,法国急需通过这种“大手笔”来彰显自己在欧洲的领导地位。马克龙在签约后直言“这是为欧洲共同安全书写新篇章”,潜台词就是:看看,美国靠不住的时候,还是法国能扛事。这种姿态既能拉拢欧盟内部的亲乌派,又能提升法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政治收益远超经济成本。

第二重算计,是军工利益的刚需。法国的军工体系高度依赖出口,而达索公司正处在产能扩张的关键期。数据显示,2024年法国武器出口总额高达180亿欧元,其中“阵风”战机和梭鱼级潜艇就占了一半以上。目前达索手里有230架“阵风”的待履行订单,但产能却严重不足。即便全力生产,一个月也不过只能交付3架。
接下乌克兰这100架订单,不仅能让达索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还能说服政府加大对军工的投资,解决供应链瓶颈。签约当天,达索股价应声上涨,欧洲防务板块全线走高,资本已经用脚投票认可了这笔生意。
第三重算计,是“借鸡生蛋”的资金套路。马克龙根本不担心乌克兰没钱支付,因为他早就找好了“提款机”:欧盟。这笔钱最终要么是由欧盟各国以贷款或援助名义帮乌克兰分摊,要么就是由欧盟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支付。

换句话说,法国只负责卖货,收钱的事自有欧盟来搞定。这就相当于法国开了家商店,让欧盟给乌克兰发购物卡,最后法国赚得盆满钵满,成本却由全体欧盟成员国承担。
更妙的是,法国还有“时间差”作为缓冲。达索的产能摆在那,100架“阵风”要到2029年才能交付完毕,首批12架也要等到2026年三季度。这么长的交付周期,足够法国等欧盟的援助资金到位,或者等到俄罗斯冻结资产的使用方案落地。
退一万步说,就算到时候钱没到位,法国也可以以“产能不足”为由拖延交付,风险几乎为零。看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这场军购博弈里,乌克兰拿到了装备,法国收获了订单和政治资本,看似是“双赢”。但有赢家就必然有输家,而这个输家,就是欧盟内部那些没能力出口武器的国家。

比如匈牙利、保加利亚这些东欧国家,它们本身经济就不宽裕,却要按照GDP比例分摊欧盟的援乌资金。想想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一直阻挠欧盟的对乌援助方案,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想当这个冤大头。
更讽刺的是,欧盟当下提出的三个援乌方案,本质上都是让成员国“掏腰包”。方案一是成员国自愿捐款,方案二是欧盟借款给乌克兰,利息由成员国承担,方案三则是动用俄罗斯冻结资产——但这三个方案都存在巨大分歧,比利时担心风险,匈牙利直接反对,1400亿欧元的资产使用计划已经陷入难产。
这意味着,法国的订单越签越多,欧盟成员国的负担就越来越重,最后很可能变成“法国吃肉,全欧洲买单”的局面。

说到底,这场看似热血的“空中援助”,本质上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泽连斯基用未来的债务换取当下的装备,马克龙用欧盟的钱填充法国的军工口袋,而那些普通的欧盟成员国,却成了这场游戏里最无辜的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