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打破半导体垄断格局的第一声响,竟是由一封简简单单的内部信带来的?2025年10月,安世半导体中国区悄然发出一封公开信,拒绝美元结算、弃用欧洲系统、坚持中国法优先。
这不是一家公司发脾气,而是用行动宣告,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该改改了,荷兰慌了,美国愣了,欧洲企业集体抓头发。
这场看似微妙的操作,其实是一针见血的产业突围。
打破控制链:安世中国“不听话”的背后,是全局性的翻盘布局安世中国这封信之所以引发行业地震,不仅因为它“敢说不”,还因为它“有底气”,这不是一时意气用事,而是一次层层铺垫后的战略落子。
首先要搞清楚,安世半导体虽然总部在荷兰,但中国区早在数年前就已完成技术、产能与市场的本地化,它依托本土企业的供应链,从生产到销售几乎全程脱钩欧美体系,东莞的工厂产能不但稳定,而且和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实现闭环协同。
说白了,荷兰总部的“指令”早已跟不上中国区的节奏。

这封信里最刺激的一句,是“依法注册的中国企业,有权拒绝执行未经中国法定代表人批准的外部指令”,这等于是把跨国公司那套总部管控模式,按下了暂停键,法律上靠中国《公司法》站稳脚跟,运营上靠本土团队独立决策。
再加上闻泰科技玩起了国际仲裁,拿着《中荷投资协定》打牌,荷兰那头一时语塞,不敢轻举妄动。
而最关键的一步,是转向人民币结算,这不是换了个货币单位那么简单,而是在半导体这个超级国际化行业里,撕开了美元结算体系的一道口子。

安世中国不再通过SWIFT,而是接入CIPS,等于把交易链条从美欧的金融监督雷达下移了出去,东莞基地测试下来,交易效率提升两成,成本也在下调,更让人惊讶的是,越来越多在华外企也开始偷偷研究“人民币+美元”的双币种方案。
这已经不是孤胆英雄,而是可能引发集体效仿的连锁反应。
当然,想独立就得有“家底”。安世中国果断替换掉欧洲ERP系统,换上国产管理软件,整个供应链的数据安全、协同效率都反而更上一层楼。

尤其是荷兰总部试图冻结资产时,这套系统成了最后的护城河,保障了超过九成的订单如期交付,试问哪个跨国企业在制裁大棒挥舞时,还能稳住交付、保住客户?安世中国这波操作,直接让欧洲客户从怀疑变成佩服。
地缘棋局下的对抗与反击:荷兰急眼,美国走错棋,欧洲企业被“误伤”美国当局搞的“穿透式制裁”,简直像是拿着显微镜找麻烦,他们希望通过控股结构封杀安世中国,结果却是“打了半天,打在空气里”。
美方似乎没意识到,中国的技术生态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缺芯”状态了,安世中国的产线,早就引入了中微半导体的刻蚀机、北方华创的薄膜设备,连EDA工具都在逐步国产化,美国这番制裁,更像是帮中国做了一次“压力测试”,结果发现系统竟然没崩。

倒是荷兰这边有点凌乱,荷兰经济部动用了1952年的老法令冻结安世中国资产,表面上说是国家安全,实质上是顶不住美国的压力。
但这一操作直接伤了自己人,ASML的订单被砍,客户流失,连荷兰本地媒体都开始反思,我们这是在维护国家利益,还是在为美国出苦力?
事情搞得太大,连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本人都不得不访华,表面上说是“维护合作关系”,实际上是来灭火的,但一边要谈合作,一边又不肯松绑制裁,这种“两头讨好”的姿态,里外不是人,更致命的是,这种政府干预企业运营的行为,彻底伤了欧洲一贯标榜的“自由市场”形象。

而最头疼的,恐怕是德国的车企们,宝马、大众、奔驰的芯片供应链卡壳,订单延迟、成本飙升、客户投诉,一个都没落下。
德国工业联合会已经忍不住发声,建议欧盟建立独立的产业安全评估机制,别再跟着美国亦步亦趋,毕竟,跟着美国遏制中国科技,最后亏的往往不是美国,而是他们这些指望中国市场活着的欧洲企业。
此时中方的反制策略倒显得冷静而精准,出口管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产业链关键节点“分类施压”。

比如在稀土材料上对ASML收紧,但在成熟制程设备上仍留出一定空间,给欧洲一个回旋余地,同时,中国还在WTO框架下启动法律程序,争取用规则说话,这种反制方式不但展示了制度自信,也让国际社会看清了谁在破坏规矩,谁在维护秩序。
走出依赖,迈向主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新规则中重新定义“独立”安世事件折射出的,其实是一场全球产业链的大洗牌,过去几十年,企业拼的是谁跑得快、谁压得低,现在拼的是谁按得住局、谁撑得起链,产业的“主权”概念正从国家下沉到企业层面,谁掌握产能、谁控制供应链,谁就有话语权。
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不再满足于“追赶者”的角色,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企业正大力扩产,构建独立的技术生态。
一家德国分析机构指出,未来企业将越来越倾向于“多中心布局”,就是在几个关键区域各自建起完整的供应链闭环,从而避免任何一方“卡脖子”就让全球停摆。
金融系统也开始和产业链深度捆绑,CIPS的实战验证让不少企业看到了“去美元化”的路径,中国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布局“产业链+金融”模式,比如用芯片技术做抵押贷款、通过供应链金融帮助中小企业突围。
这种“科技+金融”的打法,可能是新兴经济体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钥匙。

技术规则的制定权也在悄然转移,中国企业参与的RISC-V开源架构,正在成为全球开发者的新宠,而在汽车芯片领域,中国和德国企业联合制定的新标准,已经获得宝马等主流厂商认可。
这种“从下往上”的标准创新,打破了少数国家垄断技术定义权的局面。
更令人关注的是,中欧之间正在摸索一种“有限全球化”合作模式,在敏感领域坚持自主,在非敏感领域深化合作,比如正在酝酿的“半导体互信机制”,包括危机信息共享、供应链透明协议等,都是在为未来的产业竞合关系做铺垫。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方式,或许才是全球化下半场的主旋律。

安世中国的这封公开信,已不是一家公司孤勇的呐喊,而是一次深水区的破局之举,它不但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也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了现实模板。
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企业不再是被动应对的棋子,而是可以主动布局的棋手,谁能在规则变动中站稳脚跟,谁就能在下一轮全球博弈中抢占先机。
参考资料:
幕后细节披露!涉半导体企业,美国被爆曾施压荷兰更换中国CEO
2025年10月16日 环球网
安世中国致全体员工:有权拒绝执行外部指示
观察者网 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