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您有多久没有出国旅游了,或者说你出国的第一站会不会选韩国呢?
2025年9月29日,韩国迈出一步令众人始料未及之棋。韩国对中国团体游客重新开放免签,这仅仅是旅游政策的简单调整吗?我觉得首尔是用行动给出了回应:在经济利益面前,意识形态的阻碍也得让路。
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最新预估,该政策至2026年前可给韩国带来超45亿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能使相关产业有近180亿美元的间接经济活动,这是针对经济疲软问题的一剂强心针。
韩国央行最新季度报告也发出预警,私人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内需市场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急需外部资金来激活,那么中国游客的到来,对他们而言,是最为直接、最为快捷的现金流。
但是你觉得这全是金钱诱惑,那就太低估首尔的智慧了。2025年已接近年末,下一个大选周期就要来临,任何执政者都得有卓越政绩去安抚选民。
特别是能让餐饮、零售、运输等行业从业者马上有所收获的政策,对中国游客大开方便之门,其实是一场精心谋划的经济维稳行动,是向国内民众释放的信号弹,其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样关键。
近五年内,中国赴韩国的游客数量从2019年的800万人次急剧降至2023年的不足120万。韩国文旅部的数据表明,即便2024年全面恢复国际旅行,中国游客的占比仍为18%,较疫情前的43%低很多,这也就意味着韩国高端美妆、免税消费、医疗旅游的“金主”群体正在大量流失。
不过问题出现了,为何是“集体游客”?又为何不直接全方位免签?其中尺度的把握极其精确,既展现出充分的善意与经济吸引力,还在管理上设了个安全阀门,仿佛在说:“欢迎来消费,我们十分乐意,但所有事情都得在有序、可控制的框架内进行。”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时间节点,9月29日,距离国庆黄金周只剩一日,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流量抢夺,日本今年上半年对中国部分城市试行电子签便捷化,越南更是全面放开了,要是韩国再不行动,今年第四季度的旅游收入可就没什么优势了。
但是中国游客已经不再是“买买买”的象征,而是变为了“体验型”“小众爱好族”“文化探索者”,马蜂窝的《2025出境游趋势报告》提及中国游客对于韩国的关注不再仅仅集中在明洞购物方面,而是转而聚焦于釜山渔村文化、江原道徒步路线以及全罗南道传统韩屋体验。
韩国文旅部门仍采用2016年的营销方案,显然已无法契合当下情形,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韩国想要赚取中国游客的钱财,却又对中国游客的存在感存有警惕,甚至有媒体宣传大规模中国游客的涌入或许会致使本地生活成本提高,并且还会引发社区摩擦。这种既要还要又要的心态完美诠释了韩国的矛盾心态。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780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34%,其中去东南亚的占41%,去日本的游客占19%,选韩国的仅占12%。
在这些数据背后,其实可以看出签证是否便捷、服务质量如何以及文化是否具亲近感等诸多因素综合发挥作用。
中国游客早已不再是任人随意宰割的“肥羊”,而是用脚投票,主动选择更友善的目的地。
韩国此次免签,仿若在市场压力下的被迫行动,他们以为中国游客会有报复性出游心理,觉着我们会为省几百块签证费,在国庆时聚集前往济州岛,可是他们没思虑到,当下中国的游客们更愿意去为尊严感与独特性去消费。
所以这种纸质免签或许会让明洞的化妆品柜台暂时出现起色,但要是韩国不从根本上把对中国游客的态度从捞取利益转变为尊重、从限制转变为欢迎,那么这次免签的热闹,便只会是泡沫。
毕竟游客能够免签,人心却不能如此,韩国若想赚取中国人的钱财,得先不把中国人当作提款机,否则即便免签通道再便捷,也难以留住那说走就走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