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东周•春秋篇10丨春秋三小霸:郑庄公,一个将周天子打成孙子的男人

(一)先祖郑伯郑国的开国君主是郑伯姬友,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在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入侵的时候,为了保护周幽

(一)先祖郑伯

郑国的开国君主是郑伯姬友,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在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入侵的时候,为了保护周幽王被戎狄兵万箭穿心,啊的一声殒命了。

(二)鸠占鹊巢

郑伯的封地本来在关中,周朝镐京的附近。后来通过占卜,说在洛阳附近溱洧之间的土地能发,所以就迁到了洛阳附近。这些地方的土地当时属于虢国和郐国。可能用了某些手段,这两国献出了这片土地总共10来个城池给郑伯建立新的郑国,成为新郑。这块地方曾是上古黄帝的故都轩辕丘,所以他们觉得非常好。

戎狄入侵的时候,郑伯的儿子姬掘突和诸侯参与了勤王的战争,并且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郑伯友死后,姬掘突继承他的封地新郑,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继承了其父郑伯在周朝里卿士的职位(相当后来的相国),继续辅佐周平王。郑武公凭借着手中的权力,开疆拓土,吞并了原来划地给他们的两个小国。鸠占鹊巢完成之后,郑国也开始变强。

郑武公去世之后,被埋在敖山,就是后来刘邦和项羽鸿沟对峙的那座广武山。据说广武山之名,就是来源于郑武公的“武”,意为“广武公之德”。

(三)周郑交质

郑武公之后,其长子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的母亲因为生他的时候难产,不喜欢他,而是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共叔。致使后来发生兄弟相争的惨剧,也贡献了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因为内乱,郑庄公很长时间都不到周王的朝廷去上班,没有履行卿士的职责。所以周平王很苦恼,打算找人代理一下。

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郑庄公听说了周平王的打算之后,就跑到周朝去解释。于是双方你来我往,进行了会谈。

周平王有些怕他这个表哥兼堂兄,为了证明自己对他的信任,打算把太子送到郑国去做人质。就说,我想让太子去下基层锻炼锻炼。郑伯领会他的意思,为了让自己显得很忠诚,也说想让郑世子来朝廷来见见世面。于是,周朝和郑国相互派了质子。这就是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

从儒家的思想来看,周郑交质是一件很恶劣的事件,因为君王派质子到臣下那里去抵押,明显身份不对等。史学家评论说,君臣相互交换质子,坏了体统,是礼崩乐坏的重要表现。

周郑交质不久,周平王就崩了,郑庄公派人送太子狐回去继位。然而,太子狐一路上因为伤心过度,刚回到了周朝,就追随了周平王去见了祖先。于是,他的儿子姬林继承了周天子之位,是为周桓王。

(四)周郑交恶

周桓王继位之后,对郑庄公很不爽。因为他认为其父太子狐质于郑国,是受到了虐待才早死的。于是,就开始增加其他人为卿士,来瓜分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

郑庄公听了之后很生气,你爷爷都不敢这样对我,你这孙子居然敢这么做。没有我爷爷父亲两代人的辅佐,你周王室连米都没有吃。于是,郑庄公先后两次派人去偷割了周朝的麦子和稻子。自此,周郑交恶。

郑庄公,是周桓王的堂爷爷和表爷爷

郑庄公,从父系来讲,是周平王的堂弟,周桓王的堂爷爷

郑庄公,从母系来讲,是周平王的表弟,周桓王的表爷爷

(五)东门之役

前719年,周桓王元年。这是周郑交恶的第二年,卫桓公将要去周朝觐见新天子。出门的时候,被弟弟州吁给杀掉了。

州吁自立为卫君,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联合了宋殇公、陈桓公等五国联军攻打郑国,一直打到了郑国都城的东门,是为“东门之役”。郑庄公用了调虎离山、各个分化等妙计,使得几个国家退兵了。

东门之役不久,诸侯再次伐郑,割取了郑国的谷子后就退兵了。

(六)假命伐宋

前717年,周桓王三年。周郑交恶之事已经过去了三年,郑庄公想缓和一下和周天子的关系,于是入朝觐见。这是周桓王即位以来郑庄公第一次朝觐。周桓王因为盗割禾麦的事情很生气,所以没有礼遇郑庄公,还赏赐黍米十车来羞辱他。

周朝里辅政的周公黑肩觉得过意不去,私自送了二车彩缯给郑庄公作为补偿。没想到,郑庄公就用彩绸装饰了车子,浩浩荡荡的出城了。还一路摇摇摆摆,四处广播,声称周王赏赐了他红色的弓箭,让他代行讨伐天下不轨的人。然后制作一张绣着“奉天讨罪”的大旗,开始了他纠合诸侯讨伐天下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世的曹操、朱棣都仿照过。

前713年,周桓王七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见天子为由,纠合齐鲁两国一起攻打宋国。是为“假命伐宋”。宋国应对的方法是釜底抽薪,没有直接迎战三国联军,而是去偷袭了郑国的戴城。因此,郑庄公只得回救。郑国回撤之后,齐鲁两国救宋的军队就回去了。最后,郑卫两国在戴城单挑,是为“戴之战”。

戴之战的结果是郑国胜,回国之后大臣们称郑庄公为千岁。这一战中,宋国的大将是孔父嘉表现的很英勇,他就是孔夫子的祖先。

宋国在戴之战中使用的策略,就是后来兵法中的“围魏救赵”,“攻敌之所必救”。之后继续演变,演化出了调虎离山、围点打援等战术。

前712年,周桓王八年。夏天,郑庄公又纠合齐鲁,以不听王命为由讨伐许国,以报复袭戴之仇。出兵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将一杆旗放在城楼上,看谁武功高强,夺得大旗有重赏。

这个比武活动中,三名大将相互争夺,春秋第一美男公孙子都,为了夺得头彩,用暗箭射死了一名争夺者,贡献了“暗箭伤人”的成语。虽然如此,三国联军还是打败了许国。许国君主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并最终老死在那里。

(七)一箭称霸,威震天下

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听到郑庄公“假命伐宋”之后非常生气,就解除了郑庄公卿士职务,郑庄公从此不去朝觐周天子。周桓王大怒,于是号令诸侯,集结了陈、蔡、卫三国一起攻打郑国。

战斗中,郑国大将祝聃看见了周桓王的车驾。于是拉满大弓,休的一声,箭中靶心箭离弦,周桓王的肩膀被射中了。周桓王在众人的护送中逃离战场,周朝联军作鸟兽散,彻底溃败,郑国取得了胜利。这就是著名的“繻葛之战”。

战后,郑庄公假惺惺地来道歉,周桓王因为惧怕郑庄公报复,于是就说郑国并没有罪过。周王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使得周王朝最后的面子,就像一张厕纸一样被丢弃在地上。

郑庄公开了“奉天讨伐”的先例,纠合诸侯的主角,从以前的周王变成了诸侯。东周也正式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时代。因为郑庄公称霸的地域比较小,所以后世称其为“小霸”。

(八)齐大非偶

前706年,周桓王十四年。戎狄入侵齐国,齐僖公请求郑国出兵抗敌。郑庄公派了世子姬忽和大将高渠弥带兵帮忙,打退了戎狄。齐僖公看见姬忽作战勇猛,且长得丰神俊朗,还谈吐不凡,想将自己的大女儿文姜嫁给他。

姬忽认为齐国比郑国大,如果结成姻亲,齐国以后会借此干涉郑国内政,所以即使文姜是一个绝世美女,他也断然拒绝了。这就是“齐大非偶”的典故。郑庄公听到这件事,对世子这样的做法很赞赏,并说我儿这样的人物,还怕找不到老婆吗。

然而虽然世子忽如此神武,可是后来的命运并没有那么好。

(九)霸业消亡

前702年,周桓王十八年。郑庄公去世,世子姬忽继位,世称郑昭公。郑昭公继位不久,就被驱逐。君位被其弟郑厉公姬突夺去。过了没几年,又被迎回去复位。复位之后不久,就被大将高渠弥杀害了。从此,郑国陷入了四子夺位的内斗争中,兄弟几个相继为君,相互倾轧。

郑庄公的霸业逐渐消散,郑国开始衰落,沦为二流国家,被后来崛起的大霸主晋国与楚国反复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