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坛在一夜之间陷入巨大的动荡。总统尹锡悦突然发布紧急戒严令,宣称要“肃清国内反国家势力”,却在短短6小时内被迫解除。这场以“捍卫民主”为名的行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闹剧,也让尹锡悦的政治前途岌岌可危。

事件开始于12月3日晚,尹锡悦在一场电视讲话中宣布韩国进入紧急戒严状态。他指责在野党和亲北方势力“扰乱国家秩序”,试图通过戒严措施恢复所谓的“正常民主”。戒严命令包括禁止所有政治活动、限制媒体报道、禁止集会与罢工,甚至允许军方无需逮捕令拘押任何违反者。

电视讲话后,尹锡悦迅速任命陆军大将朴安秀为戒严司令官,指挥戒严司令部执行各项措施。首尔街头开始出现全副武装的士兵和装甲车,夜空中盘旋着直升机,整个城市仿佛进入了军事管控状态。一些市民将这一场景形容为“现实版《首尔之春》”。
然而,尹锡悦显然低估了韩国社会对于“戒严”的抗拒程度,也高估了自己能够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在戒严命令发布后,执政党内部首先出现了分裂。尹锡悦所在的党派领导人韩东勋公开反对戒严,表示这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正确方式。在野党则迅速展开反击,党首李在明号召支持者“保卫国会”,并亲自带领队伍突破了军警封锁。

韩国社会对戒严的敏感反应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韩国上一次实行戒严是在1980年的光州事件后,由军政府领导人全斗焕下令实施。当时的戒严引发了惨烈的镇压和大量伤亡,成为韩国现代史上的一段惨痛记忆。对于经历过这一时期的韩国民众来说,戒严往往和压迫、暴力以及民主的倒退画上等号。尹锡悦此时的戒严决定,无异于触碰了社会的“红线”。
更糟糕的是,尹锡悦在军方的支持上也并不牢靠。戒严部队虽部署到了首尔的关键地点,包括国会大楼和总统府周边,但现场执行的士兵表现得相当消极,甚至有特种部队在压力下选择撤离。韩国军方随后声明,他们并未发现朝鲜有任何异常活动,这一声明被外界解读为对尹锡悦戒严行动的消极态度。

4日凌晨,韩国国会紧急召开会议,迅速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解除戒严的决议。到场的190名议员几乎一致反对尹锡悦的行为,认为这一行动严重威胁了韩国的民主秩序。尹锡悦的戒严令自此在法理上失效。不到半小时后,尹锡悦不得不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召开内阁会议撤销戒严令。
在讲话中,尹锡悦试图为自己辩解,称国会的“弹劾闹剧”和预算争议让国家陷入瘫痪,他的行动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然而,这一言论显然无法改变局势。解严令发布后,韩国各地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依旧在持续,反对声音愈发高涨。

国际社会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韩国的主要盟友美国在事件中表现出相当的被动。拜登政府声明对韩国的政局发展“严重关切”,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英国也做出类似表态,同时提醒本国公民注意安全。中国驻韩使馆则第一时间发布公告,呼吁在韩中国公民保持冷静,避免卷入当地的政治纷争。

外界普遍认为,尹锡悦之所以选择“剑走偏锋”,与他当前面临的多重政治压力密切相关。自上任以来,尹锡悦因政策失误和外交争议支持率不断下滑,尤其是在野党主导的国会多次发起针对政府官员的弹劾,使得他的执政局面愈发艰难。近期,韩国在野党更将目标瞄准尹锡悦本人,指控其夫人金建希涉嫌多起腐败案件,并为此推进对尹锡悦的弹劾动议。

尹锡悦的行动被视为一次绝望的尝试,试图通过强硬手段摆脱困境。然而,他低估了韩国社会对民主的捍卫,也低估了反对势力的联合能力。随着戒严令的失败,尹锡悦在政坛的立足点已经岌岌可危。在野党领导人李在明已公开表示,尹锡悦“已不具备担任总统的资格”,要求其立即下台。

韩国政坛的“魔咒”似乎在尹锡悦身上再次应验。从全斗焕到朴槿惠,韩国多位前总统都因各类丑闻或政治失败最终遭到清算。尹锡悦的未来并不光明,随着反对党的弹劾进程推进,他可能不得不面对失去总统职位甚至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