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千年燕赵·对话世界|河北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外教走进河北博物院

千年燕赵·对话世界河外外教与河北历史的邂逅当外语的精准表达遇见文物的厚重底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河北外国语学院英

千年燕赵·对话世界

河外外教与河北历史的邂逅

当外语的精准表达遇见文物的厚重底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河北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志愿者带领外教走进河北博物院,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之旅。学生们化身双语讲解员,用流利的外语为外教解读石器时代、战国雄风、北朝壁画、曲阳浮雕四大展厅,不仅让外教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展现了河外学子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为跨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生动的桥梁。

石器时代: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在“石器时代”展厅,学生甘甜指着打磨粗糙的石斧、陶片向外国教师解释:“这些是8000多年前先民的工具,他们用石头狩猎、制作陶器,这是河北文明的起点。”外教们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石器上的纹路,有人用手指轻轻触摸展柜玻璃,仿佛在与远古先民“对话”。来自孟加拉的外教Rion 感叹:“在西方,我们常认为文明的起点在两河流域,但在这里看到的文物证明,中国北方的文明同样悠久,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太神奇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外教Negash 激动地补充:“在欧洲,我们常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非洲和近东,但这里告诉我们,东亚同样是人类演化的重要舞台。”

战国雄风:中山国的崛起与辉煌

走进“战国雄风”展厅,青铜器的冷光映照出一个被历史低估的强国——中山国。当看到战国时期的青铜战车模型时,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外教Jaefer说:“西方有古罗马军团,东方有战国战车,这种古代军事文明的对比太有趣了,我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外教Negash 站在“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前,听到学生讲解其可拆卸、可折叠的设计时,不禁脱口而出:“This is ancient IKEA!(这是古代的宜家!)”引得众人会心一笑。“他们的军事、政治、工艺都达到了极高水平,”他说,“这让我重新思考‘文明’的定义——强大不只在于疆域,更在于智慧与韧性。”

北朝壁画:丹青绘就的千年生活图景

在“北朝壁画”展厅,一幅幅色彩依旧鲜艳的墓室壁画,将1500年前的社会生活鲜活呈现。学生德吉布毛介绍:“这些壁画出土于河北境内多座北朝贵族墓葬,内容涵盖仪仗、狩猎、宴饮等。”外教们则从艺术风格角度分析:“这些壁画的线条和色彩运用,与西方中世纪壁画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着东方特有的灵动,这或许是古代中外艺术交流的痕迹。”“这些画作的色彩至今鲜艳,人物神态生动,连马匹的肌肉线条都清晰可见,”来自肯尼亚的外教Carol惊叹道,“这不仅是绘画,更是社会学的珍贵档案。”当得知这些壁画多出土于河北境内的东魏、北齐墓葬时,外教们纷纷表示:“我们曾在书本上读过中国历史,但今天,我们‘看见’了历史。”

曲阳浮雕——刀尖上的千年信仰

在“曲阳石雕”展厅,一尊尊汉白玉佛像静立于光影之间。学生吕嘉瑶向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介绍曲阳石雕的历史脉络:“曲阳石雕始于汉代,兴于北朝,这些佛像不仅体现宗教信仰,更展现了古代工匠对‘美’的极致追求。”外教们感慨:“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我终于理解了‘静中有动’的东方美学。”来自孟加拉的外教Essa 站在北齐释迦牟尼像前,久久未语,随后轻声说道:“This is not just sculpture.This is soul.”

“这些石雕的细节太惊人了,”他感慨道,“你看那衣褶的流动感,仿佛风正吹过。而面部的宁静与慈悲,竟跨越了1500年,依然能打动人心。”

来自肯尼亚的外教Mary则被石雕背后的工艺所震撼:“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人们是如何用双手雕琢出如此复杂而精确的作品?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信仰的体现。”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走出去”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河北外国语学院此次携外教走进博物院的活动,既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了翻译能力与文化素养,也让外教们通过文物读懂了河北、读懂了中国。未来,河外将继续以“文化为桥”,组织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书写更多动人的故事。

让语言在实践中生长

本次实践活动,是河北外国语学院“语言自然学习法”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示。学院坚持“以用促学、学用结合”,将语言学习置于真实语境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说中练、讲中悟”。助力学生提高翻译水平与语言表达。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语言自然学习法”教学实践,打造更多“行走的课堂”,让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生长,让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