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马拉松“遍地开花”?分明就是“遍地插花”

今年冷空气来得很早,也很突然。北方在国庆假期尾开始“断崖式”降温到零下,10月中旬就出现往年11月的冷;南方受冷空气和2

今年冷空气来得很早,也很突然。北方在国庆假期尾开始“断崖式”降温到零下,10月中旬就出现往年11月的冷;南方受冷空气和24号台风“风神”的共同影响,直接从30多度降到20度以下。

往年这个时段,是马拉松年度高潮,今年却像天气一样骤然降温。直到我们的北马一声枪响点燃了32000名跑者的热情,4700余名破三选手用速度捍卫国马的荣耀。

于是不少媒体又开始借机炒作:中国马拉松赛事不是太多而是不够,这两年中国马拉松发展不是太快而是还可以更快,遍地开花,一片繁荣,岂能刹车?

我倒是觉得马拉松在中国哪里有什么“遍地开花”,分明是“遍地插花”!

马拉松项目作为舶来品,从1957年12月在南京举办的新中国首马,到去年一年330场认证赛事,从1957年只有6人完赛到2024年220.54万人完赛,发展不可谓不快。

只是这种简单插花式的赛事,是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拷贝,并没有“插”出百花齐放的效果,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闹。

这种赛事数量上的“遍地插花”,一窝蜂地搞大干快上,经济条件好的有钱的能拉到赞助的直接上马,没钱的举债都要办。

行政力量和社会资源无节制的大投入却并没带来马拉松赛事经济的大产出,花儿插了不少,有生命力活得好的并不多,普遍认可的就更少了。

花儿何必朵朵香

无序插花直接导致乱象丛生:服务保障不足,安全隐患突出,带错道的;区域差距大,发展不平衡……最大的问题是“千城一面”,没啥辨识度;赛前热热闹闹,赛中乱乱哄哄,赛后“一地鸡毛”,不少赛事既没形成什么品牌,也鲜见一流服务和特色体验。

虽然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但不是每朵花能香彻骨。

当前,有多少赛事被取消,就有多少赛事可有可无,就有多少花是插出来的。真正绽放的马拉松之花必然是多彩的。

安全之花是淡淡的,润物细无声,不易令人察觉,而又无处不在。马拉松是对组织管理能力的极限测试。

赛事主办方需将周到用心的服务放在首位,这包括细致的赛事保障,如喷雾降温装置、充足的补给点、清晰的引导牌和流动厕所设置,以及出现突发事故时的紧急应对。东京马拉松能迅速成长为世界顶级赛事,正得益于无微不至的服务。

专业之花是炽烈的,必须秉持跑者至上的理念,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回归马拉松的赛事本质,用专业精神铸就阳光赛道。

IP之花是沁脾的,这是在地文化的马拉松灵魂,需要深度挖掘并融入独一无二的文化、民俗、景观或产业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个性化马拉松赛事IP。象锡马的樱花,厦马的环保,成马的熊猫,兰马的热情,都让赛事“长”在城市里,让“赛时经济”升华为城市记忆符号。

口碑之花是持久的,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能让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奋斗者,把 “赛事+”的无限可能,化为凝聚各方参与者的共同价值平台,成为展示各方独特魅力的窗口。北马是当之无愧的国马,上马是精益求精的国际范儿,还有零差评的汉马,无一不是万千跑者心仪之选!

花开堪折直须折

头部赛事,名额奇货可居;其他多数赛事赚个吆喝,赔了实惠。我有几个朋友参与组织马拉松赛事,两年前某些地方的欠账到现在都没有还清。

真正的马拉松是应该植根当地文化沃土,开出富有生命活力与价值张力的绚丽的马拉松精神之花,是超越简单数量增长的“插花”,让体育赛事真正融入城市、融入跑者、融入大众,转向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赛事组织者,请少一些对标杆赛事的盲目模仿,多一些对本地特色的潜心挖掘。用心服务好每一位跑者,精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减少对城市运转的影响和对市民生活的干扰,打造有质量、有文化、有特色、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精品之花。

作为城市管理者,请将马拉松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培育的系统性的城市文化工程,而非短期营销工具。坚持科学评估自身条件,把赛事活动与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战略结合起来,把赛事运营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一起来,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贡献马拉松方案。

作为市民,请对赛事本身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对跑者多一些关注与支持。你每一句发自内心的喝彩,都是这座城市的形象,也都能为跑者PB激发无穷的力量,成为城市马拉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浇灌和滋养绚丽的马拉松之花。

作为跑者,请用你的脚步去投票,选择那些用心用情办的赛事;也请心存敬畏,自律自重。

不就是跑个马吗?也没啥了不起的!千万别把自己的爱好当成干扰影响别人的挡箭牌,你的文明参赛,必将成为这道流动风景线中最美的那道光,照亮整个赛道!

当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就是中国的马拉松赛事真正从“遍地插花”到“遍地开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