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奇袭阳明堡机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赵崇德烈士,只留下了这唯一的一张遗照,致敬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10月19日深夜,一支八路军小分队悄悄渡过滹沱河,摸向山西阳明堡日军机场,月色昏暗,空气中带着紧张的气息,带队的是八路军第129师769团3营营长赵崇德,那年他只有23岁。 赵崇德是河南省商城人,出身贫寒,从小在农村长大,家中靠佃地维生,他读书时间不长,但做事干练,胆子大,心眼活,1932年,红军来到商城,他毅然参军。 当时年仅十六岁的他,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改变命运,推翻压迫,参加红军后,他在战斗中表现非常突出,不怕死,也会带兵,很快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从战士、班长、排长,一直升到营长,他所在的部队几次经历重要战斗,他也都冲在最前面,深受信任。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赵崇德被任命为129师385旅769团3营营长,阳明堡机场是日军在华北设立的重要空军基地,每天有大量飞机起飞,对忻口前线的我军轰炸不断,造成严重损失。 为了配合正面战场减轻压力,八路军决定实施一次夜袭行动,摧毁日军的空中力量,赵崇德所在的3营被选为主攻部队,负责直接攻击机场核心区域。 为完成任务,赵崇德提前派出侦察兵连续几夜摸清敌情,他画了一张手绘地图,标记了敌人机库、哨兵位置、碉堡方向和飞机停放点。 他反复研究敌军换岗规律,判断最佳进攻时间,他心里清楚,这一仗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直接摧毁日军的重要据点,必须一击奏效。 19日晚,部队按预定计划悄然出动,从西侧渡过滹沱河,绕过主要公路和日军警戒哨,为了不暴露,他们连咳嗽都捂住嘴,趴在地上悄悄前行。 进入机场外围后,赵崇德带着10连先行干掉了值守哨兵,随后11连用炸药包对准敌人飞机开始引爆。 一时间,爆炸声震天,火光冲天,停在机场上的日军飞机一架接一架被炸毁,守军措手不及,混乱中试图反击,但八路军迅速分组作战,把敌人牢牢压制。 短短一个多小时,3营炸毁了日军24架飞机,打死守军和地勤兵百余人,彻底瘫痪了这个机场的作战能力,就在胜利完成任务准备撤退时,日军援兵赶到,试图围堵正在撤出的八路军。 赵崇德带着战士从侧翼抵抗,他站在最后,指挥部队掩护伤员撤出,日军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打来,他身中数弹,仍坚持作战,他始终没有离开指挥位置,直到全部战士安全脱离后,才缓缓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赵崇德牺牲时,年仅23岁,这一仗被后来称为“阳明堡战斗”,是八路军抗战初期一次非常成功的战例,这次突袭直接打掉了日军的制空权,为忻口战役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士气。 赵崇德用生命换来的胜利,不仅在战术上取得重要成果,更在精神上鼓舞了千千万万正在抵抗侵略的中国人。 赵崇德没有留下后代,他的一生定格在那个夜晚,但他留下了一张照片,那是他生前唯一的一张遗像。 照片中,他穿着军装,神情坚定,目光平静,照片被战友保存多年,后来辗转捐赠给当地博物馆,成为人们认识这位年轻英雄的唯一窗口。 这张照片曾被藏在一个老兵的皮箱里多年,那位老兵和赵崇德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照片对他来说,是一段沉重的回忆。 照片公开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不少参观者在照片前驻足流泪,也有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纪念,赵崇德的事迹重新被讲述,他的名字再次被人们记住。 现在,赵崇德的家乡河南商城修建了赵崇德大道,他的故居也被修缮开放,成为教育基地,当地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让年轻一代了解这位先烈的事迹。 人们并不把他当成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作为一位真实的战士,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的苦难与牺牲,但赵崇德的故事提醒我们,这些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是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用鲜血换来的。 一张照片,也许无法讲述全部的历史,但它足以唤起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敬意,赵崇德没有看到抗战的胜利,但他的名字,被历史牢牢记住,他用短暂的一生,成就了永恒的英雄形象。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赵崇德:夜袭阳明堡的抗日英雄——中国军网
1937年,在奇袭阳明堡机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赵崇德烈士,只留下了这唯一的一张遗照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7-13 15:06:48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