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那晚喝得不轻,酒席散后,他叫来了弟弟赵光义,一直谈到三更。 他忽然冒

天天说史 2025-07-11 21:49:40

赵匡胤那晚喝得不轻,酒席散后,他叫来了弟弟赵光义,一直谈到三更。 他忽然冒出一句:“你说,若有朝一日你当了皇帝,会怎么做?”赵光义一愣,低头没答话。 第二天清早,赵匡胤死了,死在自己的寝宫里,死因成谜。 几天前,有个道士被赵匡胤秘密召进了宫。 这个人叫李知远,原是龙虎山修行的方士,会看星象,也会卜卦。 那段时间赵匡胤正打算御驾亲征北汉,军务正紧,他却偏偏在一个夜里召见李知远。 宫人都觉得奇怪,谁也不敢多问,赵匡胤只带了两名心腹太监去了偏殿,气氛压得人喘不上气。 他坐在铜炉边,翻着一张地图,忽然问李知远:“你给朕算一卦,还能活几年?”话音一落,殿内一片寂静。 李知远一时不敢开口,只是盯着地面。 赵匡胤把手一拍,似笑非笑地说:“别装哑巴,说吧。”李知远捧出一套签筒,在炉边跪地摇签。 他摇完签,又按着口诀掐指一算,脸色忽然变了,低声说:“今年之内,有一劫难。” 赵匡胤眉头皱了下,但很快恢复平静:“劫在何处?”李知远低头不语。 赵匡胤看了他一眼,起身踱了几步,说:“有人说我出征会有祸,是不是这么个意思?” 李知远磕了个头,说:“贫道不敢妄言,只见今年紫微星沉,主星不稳,恐有夜中酒色之厄。” 赵匡胤听完,沉默了许久,他没有责怪,也没多说一句话,摆了摆手,让人送李知远离宫。 当天夜里下了雨,李知远披着蓑衣出了皇城,走得飞快。 这个“夜中之厄”的说法,赵匡胤没当真,但也记在了心里,他近来常常失眠,总是梦到战场。 打了一辈子仗,江山是打下来了,可皇位的事他还没安排妥当。 赵光义虽然是弟弟,但在朝里人缘极好,兵部、枢密院都有人撑他,赵匡胤不是没察觉,只是装作没事。 976年冬天,赵匡胤照常设宴,招待赵光义。 那晚酒特多,席也没散得早,赵光义被叫到延德殿,两兄弟单独说话,不许旁人靠近。 据邵伯温的《见闻录》记载,那晚宫人听见殿内有轻响,好像是火烛晃动,又像有什么重物砸地。 一名宦官悄悄记下了“烛影斧声”四个字,但没人敢多说。 次日清晨,赵匡胤暴亡,太医诊断为“宿疾骤发”,尸体当夜就匆忙入殓,殿门紧闭,连太子都未见遗体。 宫中传言四起,说皇上喝酒喝到吐血而亡,也有说他夜中昏厥撞柱,还有说是有人动了手脚。 无论哪一种,朝臣都只能装聋作哑。 赵光义当即主持国丧,三日内改常服为素衣,临殡施礼,举止周全。 更奇的是,他一边守灵,一边着手处理禁军部署,把原太祖亲兵改编成“龙卫军”,全归自己调度。 几天后,李知远再次出现在都城附近。 他没进宫,只是托人送了封信,说“天象已转,太微已移”。 信送到宫中,赵光义看了一眼,淡淡一句:“他算得不错。”自那以后,李知远彻底消失。 有人说他回了龙虎山,也有人说他夜里就走了,再也没人见过。 宫里旧人常回忆,赵匡胤死前几个月,心思明显有变,早朝次数少了,常独自登楼远望北方。 酒喝得多了,也话多了。他有一次醉后对赵光义说:“这江山啊,也该有个能接得住的人。” 这话很轻,可太监高怀德听到了,转头就悄悄告诉了赵光义。 赵光义听完没有回应,只低声说了一句:“兄长圣明。”第二天,他开始频繁进出禁军营地,打着慰问将士的名义,实则在摸清调兵路径。 赵匡胤死后,百官震动,但很快接受了新局面。 赵光义顺利登基,是为宋太宗,表面一切稳当,实则心惊胆战,没人再提那场夜宴,也没人追问延德殿当晚的细节。 但赵匡胤最后一句话,却被一名宫女偷偷记了下来。 那是他去世前几个时辰,对身边人说的:“有时候,梦是真的。” 这句梦话和李知远的“今年有厄”放在一起,像是对死因的印证,但到底是病死,还是他杀,谁也说不清了。 所有人都选择了缄默,连最忠诚的高怀德也不再言语。 赵匡胤的死因就这样埋进了土里,和他一同被锁进了永昌陵,而那位说出“夜中酒色之厄”的道士,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参考资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于《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世南:《游宦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版

0 阅读:114

猜你喜欢

天天说史

天天说史

天天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