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后,名将王翦的后代分家避祸,不料造就了2个千年豪门。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白起,李牧和廉颇,其中两个都是秦国的人。 司马迁评价白起和王翦,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认为二人论能力难分高下,但都各自有弱点,白起能算计敌人,但应付不了范雎,王翦在战场上以一当百,却不能辅佐秦王施行德政。 不过,司马迁说得也不完全对,王翦作为武将,对外能平定祸患,对内能明哲保身得个善终就算不错了,武死战,文死谏,怎么还能要求武将也干文臣的活呢。 据说王翦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第十六世孙,他为秦王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灭六国,有五国都是王翦父子打下的。 嬴政亲政之前,赵姬和嫪毐东窗事发,准备借嬴政去雍城大典时,趁机谋反。也是王翦带兵守咸阳,协助嬴政铲除嫪毐,并根除吕不韦的势力。 公元前239年,王翦奉命攻打赵国,与赵国大将李牧对峙相持一年之久。久攻不下,王翦和嬴政商量后决定使用反间计,于是便有了“李牧死,赵国亡”的悲剧,名将李牧不低小人谗言,赵国临阵换将,被秦所灭。 公元前227年,发生了著名的“荆轲刺秦”。这段故事我们之前讲过,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一番操作让秦舞阳这个二愣子给毁了,樊於期的人头也白献了。嬴政大怒,让王翦去报仇。 燕在易水边战败,虽没有亡国,但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前226年,王翦的儿子王贲攻魏,水淹大梁,替嬴政再拿下一国。 王氏父子勇猛如此,也招嬴政忌惮,眼下统一六国近在咫尺,可全部战功都是王家父子的,这江山如同他王家打下的一般,日后若论功行赏,要给他们多大的奖励才能服众,总不能将江山拱手让人吧。 这是帝王之心,谁当皇帝都一样,都会防范功高震主。 于是,公元前224年,秦攻楚的时候,嬴政犹豫了。他想找个新人来对抗一下王氏父子,将功劳分走一些。 于是,朝堂之上,嬴政问大家攻楚有何计谋之时,李信年轻气盛,豪言壮语以20万便可拿下楚国。 王翦却坚称要60万不可。 60万差不多是整个秦国全部的兵,很难不让嬴政颤抖一下,怀疑王翦到底有什么目的。 于是嬴政说王翦:“你老了。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王翦就是这一刻意识到自己危险了,便及时闭嘴,趁机请辞回家养老。 王翦是个很聪明的人,做人做事张弛有度,该退就退。 结果,李信20万兵对上项燕40万楚兵,让人打得颜面无存,这是秦对外征战少见的一次败仗,气势恢宏的秦军突然就被兜头浇了一桶凉水,嬴政气炸了。 此后,李信虽然一直活跃在战场上,但是再没有得到过嬴政的重用。 为了灭楚,嬴政只好亲自来到王翦的老家,放低姿态求王翦:“你不会不管我的对不对?” 王翦仍旧称病,直到嬴政同意将60万人全都交给他,王翦在起身拜谢,并索要了大量的良田宅院以及美妾。 王翦领兵出征到了函谷关又继续停下来要钱,要地。士兵不解,他说道:“我若不如此,大王如何放心。” 其实就是他要的越多,留在嬴政眼皮子底下的把柄和人质越多,也越证明他只有金钱,对其他没有兴趣。 王翦用自污的方式让秦王放心,当然嬴政也不是傻子,这种心照不宣的伎俩,无非是给彼此一个安心。 最后王家父子替大秦拿下五国,同时,王家父子也结下了五国的仇敌。 王翦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其子王贲、孙王离亦为大将,不过,秦二世而亡,秦始皇建立的千秋霸业并没有持续很多,败家子胡亥和赵高两个人把家业搞的一团糟,王离败于项羽,被杀。 王离的儿子王元、王威意识到大秦已经无力回天,便当即决定分家避祸。 王家欠的人命太多,若秦亡,之前结仇的后人只怕不会放过王家。 王元迁琅琊,弃武从文,便是南朝第一豪门琅琊王氏的先祖。 后人王吉、王骏、王崇三代为官,名声渐起。至王祥,以孝行著称,仕魏至太尉。晋室南渡,王导、王敦助司马睿建东晋,王导为相,调和南北士族,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王威迁太原,是魏晋北方高门太原王氏先祖,后人王霸、王柔、王泽等相继为官。至王昶,仕魏至司空,子王浑、王湛等亦显达。太原王氏与崔、卢、郑并称“天下四姓”。 唐时出王珪、王涯等宰相,王维、王勃等文人,影响深远。
秦朝灭亡后,名将王翦的后代分家避祸,不料造就了2个千年豪门。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
亲姐姐的安安
2025-07-11 10:45:05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