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敢打乌克兰,我就要轰炸莫斯科,把莫斯科炸成稀巴烂”,还对中方放狠话,如果敢武统台岛,我就要轰炸北京。”这是美国CNN曝光的“机密录音”里的内容,是特朗普在一次富豪募捐会上竟放出惊人言论, 2025 年 7 月,美国媒体披露他在任期间,多次以军事威胁作为谈判筹码。例如,他曾在与普京的通话中直接威胁轰炸莫斯科,试图以此阻止俄军行动。 这种 “以核威慑为谈判工具” 的做法,本质上是将他国主权视为可以随意拿捏的筹码。特朗普将这种逻辑延伸至台海问题,暗示可能以 “轰炸北京” 阻止中国统一进程,这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准则,也挑战了 “一个中国” 原则这一国际关系共识。 这种言论背后,是特朗普一贯的 “交易型外交” 思维。他在 2025 年上任后推行的 “大而美” 法案,将国内政策设计成利益交换的大杂烩,这种风格也渗透到外交领域。 在台海问题上,他一方面延续对台军售,另一方面暗示可能以台湾为筹码与中国谈判,试图换取贸易或地缘政治利益。这种将国家主权当作交易品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国际秩序,也让盟友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 从历史视角看,特朗普的言论与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核威慑形成鲜明对比。1962 年,美苏因古巴导弹部署陷入核对峙,最终通过秘密谈判化解危机,双方意识到核战争没有赢家。 而特朗普的威胁言论,却缺乏危机管控意识,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听到威胁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攻势,直言 “现实比设想复杂得多”。这说明,单纯的武力恐吓不仅无法达到目的,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2025 年 7 月,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民进党当局 “以武谋独”“倚外谋独” 不可能得逞,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台海事务。 事实上,解放军近年来在台海周边的军事活动日益常态化,2025 年 6 月曾在 24 小时内出动 46 架次军机越过所谓 “海峡中线”,彰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这种 “以实力说话” 的态度,与特朗普的空洞威胁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际社会对特朗普的言论反应不一,美国国内部分保守派支持其 “强硬立场”。但更多声音批评这种言论破坏外交规范,欧洲国家则担忧这种 “单边主义” 做法会加剧全球不稳定。 联合国安理会虽未就此召开紧急会议,但多个成员国私下表示,此类言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地区冲突升级。 特朗普的言论暴露了,其外交政策的内在矛盾。他一方面宣称要 “重振美国”,另一方面却通过威胁他国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 他在国内推动的 “大而美” 法案因 “劫贫济富” 引发民众不满,这种内外政策的失衡,让其外交言论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全球性挑战。特朗普的威胁言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将世界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一个领导人将核武器视为谈判筹码,令国际关系沦为 “零和博弈”,最终受损的将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历史早已证明,对话与合作才是化解冲突的正道,而基于实力的恐吓,只会让世界陷入更深的分裂。 面对这样的言论,我们不禁要问:当 “美国优先” 变成 “美国独行”,当外交沦为个人秀场,世界将如何应对这种非常规的权力游戏?这种将国家命运系于个人意志的做法,究竟是政治智慧,还是战略玩火?
特朗普可能很快联合北约和欧洲,联手打败俄罗斯在过去的48小时里,华盛顿与
【133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