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打入日伪内部的刘人寿,正用日本人的电台给我党发报,谁知这时,几名日军冲了进来,一把推开他,检查电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人寿出生于1920年春天的上海,家境普通,父亲是工人,母亲务实能干,他是家中独子,自小聪明伶俐,成绩优异,十二岁那年,父亲病逝,家庭顿时陷入困境,只剩姐姐教书微薄的收入苦苦支撑,为了不让孩子辍学,母亲打听到格致公学有奖学金名额,便推着儿子去报名,刘人寿不负所望,拿到了当年唯一一份全额奖学金。 然而,三十年代的上海并不太平,日军步步逼近,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抗战,刘人寿作为学生领袖,带头组织活动、演出抗日话剧,还积极参与募捐,在一场联合行动中,他结识了一位同样热血的年轻人——黄景荷,两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了伴侣,他们看清了局势,也看清了自己的道路,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刘人寿和黄景荷决定奔赴延安。 从上海到延安的路途曲折,两人辗转多地,终于到达陕北公学,在那片黄土高原上,他们白天听课,晚上讨论时局,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理想的重量,1938年,两人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入党誓词中郑重许诺: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不久后,组织上安排刘人寿接受无线电通信训练,由于黄景荷家在重庆有亲戚,组织允许他们先去重庆过渡,在那里,刘人寿在一艘国民党军舰上学习发报技术,他几乎每天都泡在舰上的通讯室,努力掌握每一个电码节奏,发报对普通人来说是难学的工艺,对他来说却成了生死攸关的技能,两个月后,他已经能熟练操作各种型号的发报机。 1939年秋,刘人寿通过香港潜入日伪统治下的上海,他被安排进了“岩井公馆”,一个日军设立的情报机构,他的身份是翻译,真正的任务是收集敌方情报并通过秘密电台发往延安,他的工作台靠近窗户,窗外就是日军宪兵队的院子,每天,他都要佯装处理日语文件,实则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情报。 为了确保电台不被发现,刘人寿自制了电台信号伪装程序,把频率调成日军惯用的波段,他还将发报时间控制在日军例行通讯时段,以减少暴露风险,电台藏在书柜后、地板下,甚至有一次被藏在一个香烟盒大小的铁盒里,每次发报,他都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全部操作,然后迅速销毁密码草稿。 1941年夏,刘人寿截获德军即将攻击苏联的情报,他意识到事态严重,当夜即通过电台将情报发往延安,由于信号干扰严重,他反复发送多次,直到确认信息传出才松了一口气,次日,莫斯科向延安发来感谢电报,称红军已做好防御准备,这是刘人寿职业生涯中最关键的一次发报,直接影响到苏德战局的走向。 在上海的这些年,刘人寿经历了无数次险情,有一次,日军特务突击检查他所在的房间,怀疑电台藏匿其中,他事先预设了电台自毁机制,并将部分密码本伪装成日文小说的一部分,最终侥幸过关,还有一次,电台被探测车锁定,他临危不乱,将发报机藏进炭堆,用湿布封住房门窗户,骗过敌人搜查,他的冷静和缜密,屡次为情报战线赢得宝贵时间。 1948年,刘人寿获得一份极为重要的情报——国民党“徐州剿总”的作战部署图,他知道这份情报关系到即将爆发的淮海战役,任何耽搁都可能导致战局逆转,他连夜译码,加密,通过高邮路的秘密电台发往延安,那晚,他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确认信息全部发出才离开。 解放后,刘人寿调往上海市政府工作,先后担任统战部副部长等职,黄景荷也继续在公安系统工作,然而,1955年,因潘汉年案牵连,刘人寿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从未为自己辩解,始终相信历史终将还他公道,1975年,他终于被释放,安排到缝纫机厂做工人,直到1983年,他才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晚年的刘人寿生活简朴,鲜少提及往事,他保留着一本发黄的密码本,封面已经破损,内页密密麻麻记着早年的电码记录,在那本书的扉页上,他写下了一行字:“电波会消逝,但信仰永不磨灭,”这是他一生所信、所守的东西。 2009年春,刘人寿在上海辞世,享年89岁,他的事迹没有被时代遗忘,那台曾属于他的电台,如今静静躺在展馆中,依然闪烁着微弱的灯光,或许那声音已不可闻,但其中承载的信仰与意志,仍在这片土地上回响。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重温徐汇保密故事:何世桢旧居中的秘密电台
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奸污妇女到什么程度?一位伙夫说出了实情,惨绝人寰……193
【16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