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和魏延谁更厉害,根据正史记载,两人压根不在一个级别 B魏延:打出来的“汉中守

史海沉钩 2025-07-11 00:51:52

姜维和魏延谁更厉害,根据正史记载,两人压根不在一个级别 B魏延:打出来的“汉中守门人” 魏延这个人,并非一开始就显山露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兵打到了刘备身边的大将。 建安十六年(211年),魏延随刘备入蜀,那会儿他还只是个无名小卒,可每次攻城,他总第一个攀云梯,手臂被箭射穿了,咬着牙把箭拔出来继续冲。 打雒城时,庞统中箭身亡,军心大乱,是魏延带着亲兵反杀回去,稳住了阵脚。就凭这股狠劲,刘备把他从普通士兵提拔为牙门将军——这个职位,早年是赵云担任的,可见刘备对他的看重。 真正让魏延地位飙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下汉中,要选一个人镇守这西川门户,所有人都以为会是张飞(张飞是刘备心腹,又是猛将),连张飞自己都觉得稳了。 可刘备却指着魏延:“汉中太守,非文长(魏延字)不可。”满朝文武都惊了,魏延当众立下军令状:“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话不是吹牛,他真的做到了。 魏延守汉中,创了个“重门之法”——在阳平关、陈仓道等险要处修营垒,派精兵驻守,敌军来犯就凭险死守,绝不轻易出城野战。这法子有多管用?他守了八年,汉中固若金汤,曹魏别说南下,连边境都不敢靠近。 后来王平守汉中,照搬这套法子,曹爽带十万大军来攻,被揍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魏延不光会守,还会打,建兴八年(230年),他率偏师西入羌中,与郭淮、费曜大战,大胜而归,被升为征西大将军,假节(拥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这地位,在蜀汉武将里仅次于诸葛亮和李严。 再看姜维,他的起点比魏延高,归蜀时就被诸葛亮赞为“凉州上士”,可实战成绩却差远了。姜维九伐中原,大胜一次、小胜三次、平手两次、大败四次、小败一次,越打蜀汉国力越虚。 更要命的是,他后来废除了魏延的“重门之法”,改成“敛兵聚谷”——放敌军进汉中,再聚兵歼灭。结果呢?钟会伐蜀时,魏军轻松攻入汉中,蜀汉门户洞开,这才有了后来的亡国。 有人说姜维忠勇,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可打仗不能只看志向,得看结果。魏延守汉中,让蜀汉有了安稳的后方;姜维折腾半生,把蜀汉的家底耗光了。 论地位,魏延是刘备亲手提拔的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假节;姜维直到蜀汉后期才当上大将军,还是在费祎死后,权力远不如魏延稳固。 更关键的是,魏延的战功是实打实拼出来的,从士兵到大将,每一步都踩着敌人的尸骨;姜维是降将,靠诸葛亮的赏识上位,虽有军事才能,却缺了魏延那种从血海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实战嗅觉。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这评价里的差距,已经说明了一切。 可为啥后世总有人觉得姜维更厉害?或许是因为姜维“九伐中原”的故事更悲壮,符合人们对“忠义”的想象;而魏延因和杨仪不和,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名声被抹黑。 但历史终究要看硬成绩:守得住地盘,打得了胜仗,才算真本事。魏延用八年安稳的汉中证明了自己,姜维却用亡国的结局暴露了短板——这俩人,真不在一个级别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53

评论列表

xiang

xiang

2
2025-07-11 08:56

姜维就是诸葛亮任人唯亲,识人不明的代表。益州本地打出来战绩和地方治理政绩都耀眼,能力堪当一方诸侯的马忠、张薿一直放南中不毛之地消耗青春。荆州小圈子马谡,自己收复降将姜维提拔飞快。最无力吐槽的兵力、后勤和国力弱势情况下次次打呆仗,空耗国力

不屈的奋武将军

不屈的奋武将军

2
2025-07-11 08:52

是吗,你半桶水没有晃荡什么。魏延的战绩只有一场,阳溪之战击败郭淮费耀 ,击杀人数不详。自己口吞十万守汉中没有实战。姜维最辉煌的战绩是洮西大捷,魏国被歼灭数万,雍凉为之一空,魏延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和他比。后来防守策略的改变并不是亡国原因,而是政治腐败,对姜维加强防守建议置之不理,用人失当,阳安关轻易失陷。

猜你喜欢

史海沉钩

史海沉钩

专注文献考据与历史真相,还原被遗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