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讨价还价:除非中国许下承诺,不然一直不签!   《金融时报》透露:中欧之间一

物规硬核 2025-07-10 16:22:34

欧盟讨价还价:除非中国许下承诺,不然一直不签!   《金融时报》透露:中欧之间一份重要的气候联合声明被欧盟单方面叫停了,原因很简单:欧盟觉得中国在减排问题上"不够卖力",非要中国做出更大承诺才肯签字。   欧盟这次摆明了是在玩"激将法",他们开出的条件很直接:中国必须承诺在2030年前让碳排放达到峰值,还要定下更早淘汰煤电的时间表,不然这份联合声明就永远别想签。   但欧盟这招其实有点"双标",要知道,欧洲国家靠着工业革命先富起来,在过去200年里可没少排放。   数据显示,欧盟国家的人均历史碳排放量是中国的8倍多,现在发达了,反过来要求还在发展中的中国跟他们一样减排,这道理怎么都说不太通。   面对欧盟的施压,中国的回应很有智慧,一方面强调自己已经超额完成2020年的减排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轻易答应新的硬性指标,这不是在耍滑头,而是真有难处。   清华大学算过一笔账:如果按欧盟要求提前5年达到碳峰值,中国的钢铁、水泥这些支柱产业可能要砍掉15-20%的产能,这相当于直接让一个意大利那么大的工业体量消失,带来的就业和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这场气候谈判背后藏着更现实的产业竞争,欧盟即将在2023年试运行"碳边境税",中国出口的钢铁、铝制品可能要被额外征税,有专家估算,按现在的欧洲碳价,中国出口企业每年可能要多掏300亿美元。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盟在气候谈判上这么强硬了,他们表面上谈的是环保,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的产业,就像下棋,气候承诺只是表面招式,真正的杀招藏在产业政策里。   2022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中49%来自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同比增长80%,新能源车产量超过700万辆,市场在政客争论时已快速转向清洁能源领域。   这些实打实的成绩,可比空头承诺管用多了,就像国际能源署署长说的,当清洁能源比化石燃料更便宜时,减排根本不需要别人催。   这场博弈让我们意识到,传统的气候谈判模式需要更新了,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牺牲发展机会来减排的做法已经行不通,或许可以尝试一些新思路。 比如让主要排放国组成"气候俱乐部",共同制定碳定价规则并分享低碳技术,发达国家应当根据历史排放责任提供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更重要的是把精力从相互扯皮转向实际合作项目,用行动替代空谈。   毕竟地球等不起,就在政客们讨价还价的时候,格陵兰的冰盖正以每秒1万吨的速度融化,巴基斯坦的洪水已经让3000万人受灾,等到洪水真淹到脚脖子,再争谁该多出力气就太晚了。   看着中欧这场气候拉锯战,我觉得双方都该换个思路,减排不能光算政治账,更要算好三本账:   第一本是公平账,发达国家不能自己吃饱了,就让后来者饿着肚子减肥,欧洲人均历史碳排放是中国的8倍,这个事实不能假装看不见。   第二本是经济账,强行减排可能伤筋动骨,但巧妙转型却能创造新机会,比如把碳达峰和数字经济结合,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很好的例子,既减了排,又赚了钱。   第三本是合作账,与其互相较劲,不如联手搞点实在的,比如中欧可以合作在非洲建光伏电站,既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又能扩大双方的市场。   说到底,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就像两个邻居面对楼道积水,与其争论谁家漏的水多,不如赶紧一起把水扫出去,等真把楼下淹了,再吵谁的责任大还有什么用?

0 阅读:1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