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患上肝癌,不幸英年早逝。临终前,他嘱咐自

烟雨评社 2025-07-10 14:55:36

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患上肝癌,不幸英年早逝。临终前,他嘱咐自己的混血妻子一定要改嫁,妻子后来怎样呢? 1991年清明,八宝山。一位白发老妇人捧着雏菊,步履缓慢地走向一座灵位。她掏出手帕,轻轻擦拭着骨灰盒,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长眠的故人,她是翟云英,灵位的主人,是开国上将刘亚楼。两人相守不过十八年,她却为他守了一辈子。 这段故事,得从1945年的东北说起。苏联红军出兵,刘亚楼以苏军联络官的身份回到大连。这位年过三十的将军,因常年征战,依然孑然一身,在一场控诉日寇暴行的大会上,小学女教师翟云英的发言,一下就抓住了他的心。她的悲愤真挚,人也清丽。时任领导的韩光看在眼里,便想撮合。 可刘亚楼有顾虑。他坦白自己大了翟云英整整十八岁,而且军人生涯动荡,随时可能马革裹尸。这番话非但没吓退翟云英,反而让她觉得眼前这个男人值得托付。 她自己也非寻常女子,父亲是流亡俄国的劳工,参加过十月革命,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回国后,又在“九一八事变”中被日寇迫害致死。国仇家恨,让她在十八岁那年就认定,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一个坦诚担当,一个有胆有识,两人一拍即合。可翟云英的俄裔母亲安娜却站出来反对。刘亚楼亲自登门,一张口就是流利的俄语,亲切地喊了一声“妈妈莎”。这一声乡音,瞬间拉近了距离。他讲述了自己的过去,也承诺了翟云英的未来。 1947年,婚礼办得极为简朴。礼成后刘亚楼郑重地问:“嫁我,后悔吗?”翟云英目光坚定:“永不后悔。”新婚燕尔,便是聚少离多。翟云英随军奔赴前线,丈夫却永远在指挥部里忙得不着家。看着别的战友夫妻能团聚,她心里发酸,忍不住向刘亚楼提议,想多些陪伴。 军务繁重的刘亚楼,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几十万将士等着我,是顾大家还是顾小家?”话一出口,看见妻子眼里的泪光,他立刻就后悔了。 上级罗荣桓夫妇知道后,常把翟云英接到家里,宽慰她说:“这里就是你的娘家。”后来翟云英再去探望丈夫,看到他熬得双眼通红,心疼得直掉泪。刘亚楼又问她:“嫁给军人,后悔吗?”她还是那句话:“永不!”话音刚落,他又扭头扎进了地图和电报堆里。 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翟云英突发重病,几近垂危。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她硬是把消息瞒了下来。最后还是罗荣桓看不下去,急电召回了刘亚楼。赶到病榻前,刘亚楼又急又气:“怎么不早说?”翟云英却虚弱地回答:“你又不是医生,回来徒增烦恼。” 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受命组建空军,更是把家当成了旅馆。翟云英考入上海的医科大学,本想为了家庭放弃学业,刘亚楼却拉着她的手说:“你还年轻,要去学习。我比你大那么多,万一我先走了,你得能自立。” 读完大学,翟云英成了空军总医院的一名医生。夫妻二人,一个为空军的从无到有呕心沥血,一个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十八岁的年龄差距,从未成为他们的障碍,两人几乎没红过脸,有的只是无言的默契与扶持。 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终究没有放过他。1964年,刘亚楼出访归来后暴瘦,随即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从确诊到无法下床,不过几天光景。病榻之上,他仍在工作,唯一的请求,是希望妻子能多陪陪自己。 1965年5月7日,弥留之际,他紧紧握着翟云英的手,满是歉意:“我这辈子许给了国家,亏欠了你,下辈子再还吧。”他郑重托付了三件事:抚养子女成人,为他的老父亲养老送终,帮自己的岳母安娜找到俄国的亲人。 最无私的,是他劝妻子:“我走后,你可以再找个好人家。”他希望她能幸福,那一年,刘亚楼55岁,翟云英才37岁,丈夫走了,翟云英的世界塌了,但她没有倒下。她用看似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丈夫所有的嘱托。她没有再嫁,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个个成才。 她把公公接到身边,悉心照料,养老送终,尽了儿媳的本分。她历经周折,最终帮母亲联系上了远在异国的亲人,了却了母亲一生的乡愁。 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她唯一的慰藉,就是去八宝山。对着丈夫的墓碑,絮絮叨叨地讲家里的事,一待就是一上午。很多人都说她太苦了,她却不这么看。在她心里,为刘亚楼做的一切,都值得。 26年过去,又是清明。1991年,白发苍苍的翟云英再次来到丈夫的灵前,抚摸着冰冷的墓碑,低声说:“你交代的事,我都办完了。可我们白头的约定,你到底还是失约了。如今我已是老太婆,你却永远是年轻的模样。” 那一刻,她或许才真正读懂了当年母亲为何反对。可若人生重来,答案依然会是那句“永不后悔”,刘亚楼守住了国门,是国家的功臣。而翟云英守住了家门,守住了一份承诺,她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在那个信仰如炬的年代,他们的爱情纯粹得像水晶。 刘将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祖国的航空事业中,他的功绩就像蓝天白云一样,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信源:人民网——《与刘亚楼相识相伴的点滴回忆》

0 阅读:482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