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第五子袁克权是朝鲜姨太太吴氏所出,他的生活相对简单平静,并没有什么突出的

西门大妈啊 2025-07-09 16:49:43

袁世凯的第五子袁克权是朝鲜姨太太吴氏所出,他的生活相对简单平静,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但是他有一个绝对不简单的老丈人。

在袁克权小的时候,袁世凯就给他定下了两江总督端方之女陶雍为妻。端方属于开明官员,一度支持戊戌变法,但在变法失败后,因受到荣禄和李莲英的保护而免受株连。之后袁世凯为了笼络这股政治势力,不仅定下了他的女儿为儿媳,还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端方的侄子,算是两重亲家,喜上加喜了。

根据种种记载,端方很可能只有这一个孩子,至少只有这一个女儿,因此格外看重。于是为了表达诚意亲睦之意,他提出:

我得给我女儿一样贵重陪嫁

什么陪嫁呢?说出来可能会把你吓死:毛公鼎,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毛公鼎在道光年间被村民董春生挖出来后,因为铭文呗古董商收购。但古董商人还没把鼎运出村,就被村民董治官拦下,说这宝鼎出土于他和董春生两家相交的地界上,他也有一份。最后鼎也没带走,古董商还被董治官父子打了一顿。他很生气,就跑到县里报案,董治官被抓入监狱。

古董商拿到毛公鼎后,低调行事,悄悄将大鼎运到了西安。几年后,重金卖给了北京的最大古董铺永和斋的苏氏兄弟。苏氏兄弟又卖给了与收藏家陈介祺。

陈介祺将毛公鼎锁藏于密室,谁都不说,连铭文拓本都不外传。但这么大的事情根本瞒不住,无数人慕名前来参观。陈介祺去世前,将收藏古物分给三个儿子,毛公鼎归次子陈厚滋。陈介祺立下三条规矩:一不许做官,二不许经商,三不许念佛信教,指望后辈安分守己潜心做学问。

这时候,端方闻着味就来了。他也爱好收藏,尤其喜欢青铜器,一直想把毛公鼎搞到手。正好,端方有个朋友的儿子,和陈厚滋次子陈孝笙是好友,于是他让儿子出面劝说孝笙,许价白银一万两。

陈孝笙主掌家业后,完全忘了祖父的叮嘱,开始经商,开办了钱庄和药铺。但即便如此,陈孝笙也知道毛公鼎是传家之宝,不能卖,因此婉言拒绝了。

端方觉得,这就是钱的事呗~我再加一万!还不够?我给你搞个湖北省银元局的职位!

陈孝笙心动了,有钱有官多实在啊!于是他要了端方一纸文书作为凭证,就以2万两白银,把毛公鼎转给了端方。

钱是到手了,但是久久不见委任书寄来。陈孝笙急忙这时候拿出端方写的文书,才发现这份凭证上的印鉴不过是一枚废章。

说白了,被骗了…

陈孝笙从此一病不起。

端方能把这件宝贝拿来给女儿陪嫁 袁世凯什么态度呢?

要不起要不起…

袁世凯认为,鼎这种东西,是国家重器,跟导弹似的,焉能私人收藏?放家里会引来厄运的!不能要不能要,你自己留着吧!

然后真的把这件国宝退回了端方家…

不得不说,这可能还真的有点道理,因为端方很快在辛亥革命中被乱刀砍死…

按理来说,辛亥革命中端方被杀,袁世凯得利,两家怎么说也有点变扭。但是袁克权和妻子的婚姻似乎没有受影响。他和妻子共生育四子四女,终身没有纳妾,这一点和父亲哥哥都很不一样。

虽然婉拒了毛公鼎,但是陶雍毕竟出自收藏大家,她带来的三件陪嫁依然是稀世珍品,分别是:百衲本《史记》、仇英《腊梅水仙》、陈鹄《紫云出浴图》。

相比父亲和哥哥 袁克权的光芒弱了一些,但是他也颇有诗才。比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国时,在《甲寅归国感旧》一诗中写道:

闲倚东楼画度夜,归心明月两无言。

水平还是不错的~

此外他还有一首《题拿破仑被困海岛国》,其中“子规月里啼痕在,谁识英雄万古悲”两句,很难说是感叹拿破仑,还是感叹自己父亲。

1916年洪宪帝制时,袁世凯对他很宠爱,曾经让他和长子袁克定、次子袁克文同穿太子服,将其视为候选接班人之一。据说袁世凯称帝后效仿清代立储方式,将皇储的姓名秘藏起来,而选定的正是五子袁克权。

他确实想的有点多…

袁克权和哥哥们不一样,既不像大哥那样沉迷“太子”的权力,也不像二哥那样风流潇洒。他性格有些内向,喜欢诗文,不爱交际,也不愿意经商。袁世凯去世后,袁克权不懂赚钱,只能以典当家产度日,在天津过着“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随着遗产消耗殆尽,一家人经济困顿,不得不典当古董,夫人的几件陪嫁珍宝应该就是这时候流出,后来不知所终。袁克权在战乱和困顿中,越来越灰心,诗文中也透露出厌世之感。

1941年,袁克权病逝于天津,终年45岁,离开了这个令他越来越厌倦的世界。

而那件给他岳父带来“厄运”的国宝毛公鼎,之后也是经历了九死一生,在无数人前仆后继的保护下,终于留在了中国大地上。只不过那就是另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了~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西门大妈啊

西门大妈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