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福建饥荒严重,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几根红薯藤带回了中国。

明月照心台 2025-07-09 14:50:41

公元1593年,福建饥荒严重,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几根红薯藤带回了中国。

1593年,闽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一斗米千钱,人相食”,惨状触目惊心。彼时,远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获悉家乡的悲惨景象,心急如焚。他发现菲律宾盛产一种高产作物——红薯,亩产高达两千斤,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茁壮生长。西班牙殖民者严禁红薯出口,任何私自携带薯种者都将面临死刑。马尼拉港口戒备森严,检查异常严格,陈振龙冒着极大的风险,想方设法将红薯藤带回故土。

起初,他尝试将薯种藏匿于货箱夹层,但殖民者的严密搜查让他屡屡失败。他又试图将薯种用陶罐密封,藏于船底,但担心会闷坏嫩芽,也未能成功。一次暴雨过后,船员们在修补损坏的缆绳时,给了陈振龙灵感:晒干后的红薯藤与麻绳颜色相近,几乎难以分辨。他灵机一动,用重金购得薯藤,小心翼翼地编织进缆绳中,再涂抹泥土伪装。

这段惊险的海上旅程持续了二十天,陈振龙寝食难安。为了保证薯藤的存活,他用木箱装满泥土,将一部分薯藤埋入其中精心养护。1594年五月,商船终于抵达福州。陈振龙火速赶往福建巡抚金学曾的衙门,将这些珍贵的薯藤献上,并附赠了一张亲手绘制的种植图。金学曾对这种从未见过的作物将信将疑,便在福州郊外的官地进行了试种。

几个月后,红薯喜获丰收,果实硕大饱满,色泽诱人,味道甘甜。消息传出,福建百姓欣喜若狂,纷纷开始种植红薯。陈振龙及其子孙后代,几代人接力推广红薯种植技术,将红薯种植的经验和技术传遍各地。他的儿子陈经纶撰写了详细的种植手册,孙子将薯种带到了浙江,五代孙陈世元更将红薯种植技术传播至山东、河南等地。

到了清乾隆年间,福建巡抚周学健向朝廷报告:福建红薯年产量巨大,折合大米超过两百万石,占了百姓口粮的一半。到20世纪初,中国红薯种植面积已达一亿五千万亩,产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八成。这种原产美洲的作物,在中国扎根,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红薯的高产特性解决了中国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的矛盾,明清时期,中国人口从六千万增长到四亿,红薯无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在福建长乐,陈振龙的故居已成为纪念馆,每年番薯节,人们都会讲述他的故事。即使在杂交水稻广泛种植的今天,红薯仍然是重要的抗灾备荒作物。2020年疫情期间,湖北农科院紧急推广红薯种植,正是看中了它种植周期短、产量高的特点。

从陈振龙冒死带回的那几根红薯藤开始,红薯已养育了中国几代人,年产量超过五千万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薯生产国。一位商人的冒险举动,一根小小的薯藤,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当我们享受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时,或许应该铭记这位将希望编织进麻绳的福建商人。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明月照心台

明月照心台

明月照心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