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陈云怒斥:乱世用重刑,杀几个能挽救一大批! 1982年1月7日拂晓

明月照心台 2025-07-09 14:42:24

82年,陈云怒斥:乱世用重刑,杀几个能挽救一大批!

1982年1月7日拂晓,北京郊外一间简朴的书房内,气氛凝重。陈云将一份来自广东的简短举报材料递给王鹤寿,语气低沉却蕴含着勃然大怒。这份不过数百字的报告,却充斥着走私、贪污受贿和徇私枉法等严重违纪行为。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一些人打着“先富裕”的旗号,暗地里中饱私囊,严重威胁着刚刚复苏的经济。陈云深知,这种歪风邪气若不及时遏制,将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灾难。虽然人们印象中他沉稳冷静,处事平和,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旦触犯原则,他绝不手软。瞬间,他便决定:立即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发布紧急通知,并派员南下严查,将幕后黑手绳之以法。

追溯到四年之前,1978年底,中央重启纪检委,陈云出任首任书记。他立下规矩:先整顿纪律,再平反冤假错案,最后整治党风。在为期18天的第一次全会上,他主导起草了《职权范围规定》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两份文件,如同标尺一般规范了党风党纪。此后,中纪委动作频频,开展平反冤假错案、整顿风气和干部培训等工作,一切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同时,他以身作则,要求纪检干部廉洁自律,自己更是严格遵守。有人送礼,他只取少许品尝,其余退回;收到锦旗,他让秘书登记后挂在走廊,并说“天天听好话,人就容易飘了”。这种自律为日后他强硬的“重刑论”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回到1982年的案件。海丰县委书记王仲的劣迹败露,他的名字在北京的档案中赫然醒目。这位从解放军排长转业的地方干部,在其高调打击走私的同时,家中却堆满了进口电视机等奢侈品。仅仅犹豫了三分钟,他便收下了第一台彩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他敛财近七万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几百年的收入。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纵容走私,使得这个拥有八十万人口的县城沦为“远东国际市场”,工厂倒闭,农田荒废,孩子们辍学经商。陈云获悉此事后,批示“严惩几个,判刑几个”。邓小平也果断批示“迅速行动,绝不姑息”。随后,联合调查组进驻海丰,调查人员从仓库管理员王泗吉的两本账簿中,查清了263块手表、17台收录机等赃物都流向了王仲家中。面对确凿的证据,王仲仍试图串供,态度极其嚣张。同年12月31日,法院一审判决王仲死刑。判决书送达北京后,一些人提出要从轻发落,但陈云态度坚决:“影响如此恶劣,绝不能宽恕”。1983年1月18日,王仲被执行死刑,临刑前他声嘶力竭地喊着“千万不要贪”,这成为当时最强烈的警示。

铲除毒瘤容易,恢复海丰的元气却很难。中央将海丰设立为党风党纪教育试验区,纪检干部、财政官员、工业专家等共同努力,严厉打击走私,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三年后,海丰财政收入增长数倍,从落后地区跃升为区域领先者。我曾去海丰调研,当地民众谈起那段往事,只说“风气好了,日子就好过了”。这朴实的评价,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有人不解陈云为何如此重视党风,其实很简单,他一生与数字打交道,深知腐败的代价最终会体现在国家财政上。他曾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会上指出:“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这看似严厉,却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如果连管钱的人都不老实,国库再充盈也会被掏空。如今,廉政建设仍是重要议题,有人借鉴海丰的教训,也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不必再用“重刑”。而我总想起陈云的那句话:“杀几个能挽救一大批”。虽然如今的法治更加完善,但警示的意义永存。制度再完善,也需有人监督执行,而监督者首先必须做到廉洁自律。此刻,我仿佛又听到那声低沉的怒吼:“乱世用重刑!”他当时77岁高龄,手握文件,手指微微颤抖,却坚持不用放大镜,一字一句看完。朋友戏称他是“算账派”,但他算的从来不是简单的账目,而是人心得失。该杀的杀,该救的救,一切都在法纪的规范下进行。一句话概括:干部清正廉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反腐败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杀更多人,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免受贪腐之害。40年前陈云的呐喊,至今仍振聋发聩。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明月照心台

明月照心台

明月照心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