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阎锡山等14人,乘坐的飞机,遇寒流无法上升,陈立夫劝阎锡山:你的十几箱金条,超载了,飞机需减重,谁知,阎锡山的做法,让陈立夫非常恼火,最终,他只能在不通电的荒郊终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2月,国民党局势已岌岌可危,阎锡山随着蒋介石一同撤离大陆,准备前往台湾,他和随行的十四人乘坐一架运输机,从重庆启程。 这架飞机除了载人之外,还装载着阎锡山准备带走的十几箱金条,飞机刚起飞时没有大碍,但飞行途中遇到寒流,气温骤降,飞机高度开始迅速下坠,陷入险境。 飞行员判断飞机严重超重,加上结冰造成机翼负荷加剧,若不立即减重,恐怕无法飞越寒流区,随行人员纷纷紧张不安,飞行员建议尽快处理掉过重的物资以求安全,但阎锡山不同意。 他坚持保留自己带的金条,这些金条沉重而紧凑地装在木箱里,占据了飞机大部分空间,也大大增加了负荷,他没有同意丢弃金条,而是要求清理其他人的行李和随身物品来减轻重量。 几番权衡后,部分随行人员只得下机,连一些带有照料职能的随从也被留下,飞机折返回成都后重新起飞。 这次减少了人员和物品,飞行虽然依旧艰难,但最终顺利抵达台北松山机场,尽管航程得以完成,但这次事件在机上人员之间引发了极大不满。 陈立夫对阎锡山的做法尤为愤怒,他是此次随行人员之一,本就对阎锡山在政治上心存戒备,如今更对其置他人安危于不顾的行为难以接受。 回到台湾后,他立即将此事上报给蒋介石,蒋本来对阎锡山长期在山西割据颇有意见,这次又听说他在关键时刻执意护财、不顾大局,便下定决心不再重用他。 阎锡山到台湾后最初还保有一些名义上的职务,但很快被边缘化,他被安排居住在台北郊区的菁山。 那里的条件简陋,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住所为一座偏僻的农舍,仅能遮风挡雨,他身边仍有几十位旧部,忠心陪他度日,但阎锡山已失去政治影响力,只能靠着当初带来的金条维持生活。 在菁山的生活清苦,他每日早起,写作、读书,有时会让人去买些从前熟悉的山西食材,尽管生活平静,但他心里始终有无法言说的孤独,随着年岁渐长,病痛也日益加重。 他不愿搬进条件更好的医院,坚持住在自己熟悉的住所里,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被送到台大医院接受治疗。 他拒绝入住荣民总医院,不喜欢那里聚集太多旧日政要,住院期间,他常常沉默不语,时而凝视窗外,有时会要求吃一碗山西刀削面。 他晚年的生活没有太多波澜,他写了一些关于世界观和政体的文章,但无人重视。 他曾把部分金条交给亲信,让他们在经济上维持家中运转,也有人私下变卖金条接济他,他对这类行为非常不满,认为这些财物本该留作“兄弟们的棺材本”。 阎锡山的一生从清朝末年起家,在山西扎根数十年,他擅于权谋,既懂政治,又熟经济,他曾与北洋、国民党、革命派等多方打过交道,在动荡的时代中始终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他办工业、重教育,也建立了山西近代化的部分基础,他在山西经营有方,但也因长期把控资源而被视为地方霸主。 迁台之后,他逐步被历史边缘化,在没有权力的状态下,他意识到曾经倚仗的政治技巧在新环境下已无用武之地。 他没有获得蒋介石的再度信任,也无法在台湾政坛谋求新位置,他只能守着那几箱金条过日子,那些他在最关键时刻都不肯放手的财物,最终成为他唯一的依靠。 1960年春末,阎锡山在台大医院病逝,他走得很安静,没有举行大规模的追悼活动,他的一生终结在台北郊区的一间旧屋中,再没有往日的荣耀。 他曾经为了几箱金条拒绝让人下飞机,今天却靠着这些金条维持余生,他离世时,身边人并不多,山西也早已不属于他,他所执着的一切,终究未能改变命运的终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阎锡山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48点赞】
无名
此AI文没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