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上,李德、博古的办法,已经失去了大家的信任,但毛主席提出的新路线,同样看

清幽画师君 2025-07-09 01:56:05

遵义会议上,李德、博古的办法,已经失去了大家的信任,但毛主席提出的新路线,同样看起来危机四伏。关键时刻,一人力挽狂澜为毛主席投下了关键一票......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遭遇惨败,红军被迫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 长征初期,红军节节失利,损失惨重,湘江一役,更是让红军遭受重创,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江水,八万多红军锐减至三万余人。 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毛主席心急如焚。 他认为,当下,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行不通了,如果不改变方向,必然会一头扎进敌人的包围圈,全军覆没。 唯有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才能争取到一线生机。 此时,周总理等人也觉得,不能再盲目服从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了,但李德、博古的看法又比较顽固,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决定红军,乃至中国未来命运的会议,在遵义拉开帷幕。 会议初期的氛围可以说剑拔弩张,博古率先起来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了总结,但他这份总结,更像是对失败的辩护。 由此看来,博古并不打算改变想法,他这种固执,让大家心里都十分不安。 接下来发言的是周总理,相比于推卸责任的博古,周总理则认为,自己作为红军的领导层,对失败是负有责任的,同时也批评了李德、博古。 随后站起来的张闻天也持有和周总理一样的看法,认为大家要正视失败,要改变路线。 大家都做了基本的发言之后,终于轮到毛主席讲话。 毛主席对于失败的核心做出了一针见血的总结,他认为,李德、博古等人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得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只知道纸上谈兵,导致红军在反“围剿”和长征中遭受了巨大损失。 主席发言结束,现场的氛围更加紧张,因为,现在到了必须敲定一个结果的时候。 可许多人心里没底,李德、博古的办法,已经失去了大家的信任,但毛主席提出的新路线,同样看起来危机四伏。 到底选择哪一方,才是正确的? 此时,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稼祥身上。 王稼祥此时是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党内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这还没投出的一票,基本上,就决定了大家最终的选择。 这时王稼祥站起来,果断地发言表示,完全赞同毛主席的发言。 他还表示,中国的革命战争,也必须由毛主席这样有实际经验的中国革命家来领导才能取得胜利,必须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中央军事指挥机构,让毛主席参与军事指挥。 王稼祥的发言,在会议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王稼祥如此果断,是因为他此前与毛主席在工作中有过多次交流,他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十分钦佩。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李德、博古等人错误的军事指挥给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心中早已对他们的领导产生了质疑。 在王稼祥等同志的强烈支持下,毛主席接过了指挥权。 而毛主席也不负众望,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指挥,成功扭转了战场的局势,领导红军顺利到达了陕北。 后来,毛主席回忆当年那决定命运的时刻,不无感慨地说:“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参考资料: 杨凤城《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道路》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清幽画师君

清幽画师君

清幽画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