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贾平凹逛旧书摊时发现一本泛黄的《废都》,刚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了“赠某某兄”,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7-08 15:06:48

一次,贾平凹逛旧书摊时发现一本泛黄的《废都》,刚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了“赠某某兄”,这是自己送给好友的签名书,心生不悦的他买下了这本书,又邮寄给了那个朋友,没多久,对方寄来一双旧拖鞋和一封信,令他无地自容…… 1993年,对贾平凹来说是人生中一段艰难的时光。那时的他正处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低谷,乙肝让他备受折磨,而好友路遥的去世更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无常。这一年,他倾尽心力创作了《废都》,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表达内心的挣扎与思考。然而,《废都》出版后因其直白的内容引发争议,最终被封禁。曾经的文学赞誉迅速转为外界的批评与质疑,贾平凹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为了逃避压力,他开始流连于西安的旧货市场,试图在旧书和杂物中寻找一丝平静。 在一次偶然的闲逛中,贾平凹来到旧书摊前。摊位上堆满了泛黄的书籍,空气中弥漫着纸张老旧的气息。他随意翻看着,突然拿起一本《废都》。这本书的封面已经磨损,书页也因时间而发黄。他翻开第一页,目光定格在“赠某某兄”几个字上——那是他的亲笔签名,曾经送给一位好友的手迹。看到这本书流落至此,他心里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既有失望,也有不悦。这本承载着他心血的作品,如今却被随意丢弃,甚至连朋友间的赠书也没能被珍藏。他默默付了钱,将书买下,装进背包带回家中。 回到家后,贾平凹久久地凝视着这本书。那一刻,他想起了与那位朋友的交往——他们曾一起探讨文学,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这本书的出现让他感到某种失落,甚至有些愤怒。他决定将书寄回给那位朋友。他写了一封简短的信,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追问,大意是:在旧书摊看到这本书,颇为意外,特意寄回给你。他将信和书装进信封,亲自送到邮局寄出。这一举动既是对往日情谊的缅怀,也是对书流落街头的一种无声抗议。 几天后,一个包裹寄到了贾平凹手中。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破旧的拖鞋,鞋底已经磨得发白,旁边还有一封信和一千元的钞票。他拿起那双拖鞋,愣住了。这双鞋勾起了他的回忆:创作《废都》时,他曾寄住在朋友家中,那段时间他常常赤脚散步,朋友便送了他这双拖鞋。那时的温暖与支持,曾是他坚持写作的动力之一。如今,这双旧拖鞋被寄回,仿佛是对他寄书行为的一种回应。他既感慨万千,又感到一丝无地自容——或许朋友认为他小题大做,或许这双鞋象征着某种友谊的终结。 这件事在贾平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废都》虽在国内被禁,却在海外逐渐受到关注。1997年,这部作品获得了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成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一个窗口。十六年后,未删减版的《废都》在中国重新出版,引发了新的讨论。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读者。而那双旧拖鞋,也被贾平凹保留在书房里,成了他与过去、与朋友、与《废都》之间的一段特殊记忆。 《废都》是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他人生低谷中的一次呐喊。1993年,这部作品刚问世时,因其大胆的笔触和直白的描写,触动了当时社会的敏感神经。封禁的命运让贾平凹从文学高峰跌入谷底,外界的批评如潮水般涌来。他曾坦言,那段时间是他最艰难的日子,身体的病痛与精神的压力交织,让他几乎喘不过气。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文学,反而在旧书摊这样的地方寻找慰藉。 在旧书摊发现签名书的那一刻,贾平凹的心情是复杂的。这本书不仅是他呕心沥血的作品,更是他与朋友之间的一份情感见证。看到它被随意抛售,他难免感到失落,甚至有些愤怒。他选择买下并寄回,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友情的某种追问。然而,朋友寄回的旧拖鞋和一千元钱,却让这件事变得更加耐人寻味。这双鞋是过去友情的象征,而一千元或许是朋友对这本书“价值”的回应。这样的结局让贾平凹百感交集,既有对往事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废都》的命运并未因封禁而终结。1997年,它在海外获得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这一荣誉让贾平凹的努力得到了某种肯定。那时的中国文学在国际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废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打开了一扇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与真实。十六年后,这部作品的未删减版在中国重新出版,引发了新一轮的关注。读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探讨它背后的时代意义。

0 阅读:146

评论列表

李均

李均

2
2025-07-08 15:57

贾浅浅看懂了的

安然浅笑生活

安然浅笑生活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